打字是什么五行?
五行的理论,最早出自于《黄帝内经》,在书中,黄帝问了第一个问题就是关于五行的。 原文如下: 黄帝曰:余闻五行之气,流年而行,上下逢源。余不明其相受,何从分之? 岐伯曰:先立其年,以明其气,气有所处,而病见于外。法莫大于此矣! 请把这段文字翻译成现代文: 黄帝说:我听说五行这五种物质,因循着时序而轮流主持人体机能活动,它们仿佛沿着沟渠水流一样相互贯通。我不知道它们的具体分工,又如何能分清呢? 岐伯回答说:要想知道五行的划分法则,首先要确定一年的年份,然后根据每年不同的气候条件分辨五行的特点。五行各有其归属,疾病也就有相对应的体表征象了。这个法则再好不过了!
再结合《周易》来理解这段话,“流年而行”的“流”字有顺次而下的含义;“上”“下”指的是天、地,也就是阴阳二仪。整个句子描述的是自然界阴阳二气随时间而循环往复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宇宙间万事万物发生发展变化的根本规律。
如果把地球公转比喻为“流年”,那么五行就代表着北斗七星在不同季节不同时刻的位置。因为古人发现,每年的同一时刻,北斗七星会在不同的位置。这种位置的不同也就象征了五行属性的不同。 为了便于记忆和理解,古人想了一个巧妙的方法,就是用生活中常见的五种颜色来代表五行。这五种颜色也是中医色彩诊断学的主要依据。 用现代科学的语言表述就是:在不同季节,太阳辐射到地球表面的紫外线、红外线等能量形式会有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会导致皮肤表面产生的黑色素数量有所不同,从而导致皮肤的颜色产生细微的变化。而这些变化与五行对应的季节属性是十分一致的。 所以,在临床实践中,当遇到不知何症、何以得病的时候,可以问问病人,最近吃了什么口味的食物没有,颜色是怎样的,然后对照中医基础理论加以判断。 五行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是“生克制化”。它反映的是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在中医中,用它来表示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用药原则等许多方面。 比如,我们常听到的“滋阴降火”或“滋阴降火汤”中就含有“水生木”和“木生火”的意思。 五行相生是指: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其中任一“行”都包含相生和相克两个方面。
举个例子,当肝脏功能失调、肝火旺盛的时候,通常表现为眼睛干涩、口苦口干等实热证候。这个时候如果治疗不当,火势就会蔓延至心,造成心神不安,夜不能寐。这是因为木生火,火势过旺的缘故。 再比如说,当脾胃功能低下,食欲不振、脘腹痞闷的时候,往往用健脾和胃的方法就可以奏效。这是由于脾土虚弱,需要木克土,所以使用疏肝理气的中药常常能够使病情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