韻五行属什么?
《说文解字》段玉裁注:“凡声之有韵者,不可执一音以求之也。如琴瑟,王仲宣云:‘音之抑扬,节奏应节。’是谓抑扬。李善注《文选》曰:‘平声清和,上声锐而短,去声急而促。’唐颜师古注《汉书·律历志》曰:‘阴阳相生,转而为韵……则五音十二律,皆当各有宫商角徵羽,此自然之理也。’夫宫商惟五音之主;角徵羽,变宫商之音而相生者也。故凡言及于韵,必本诸五音言之。” 也就是说,汉代的经学家们已经认识到,所谓“韵”,是就声调而言的,所以,要解释“韵”的意义,须从“声调”说起。那么,什么是“声调”呢?东汉的经学家郑玄给得非常好:“有声无乐谓之声,有声有色谓之调。”“声调”就是“有音节而读音缓急不同”的意思(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由此出发,我们就可以来讨论“韵”是什么了:“有音节而读音缓和急促不同”的发声叫做“声调”,而“有音节而读音缓急不同的声音”,又分作两种情形:一种是有乐器的,一种是没乐器的。前者如古琴,演奏时按照一定的节奏和旋律,即使同一个字,也会因为演奏的曲调不同而有不同的读音——这些读音,都是“声调”。后者是没有乐器的声音,比如古人诵读诗词文章,这种诵读没有乐器的配合,但是有固定的节奏,相同的文字在不同的节奏中会有不同的发音——这些不同的发音,同样是“声调”。
所以,“声调”就等于“节奏”加“旋律”。有了这个认识,我们再看《周礼·春官·大师》中“教六诗”的一段文字与郑玄的注解,就会理解得非常清楚: “风、赋、比、兴、雅、颂”是诗歌中的“声调”类型——“风”用现在的语言来形容,即是“抒情调”;“赋”是“叙事调”;“比”是“比喻调”;“兴”是“寄寓调”;“雅”是“正音调”;“颂”是“敬祀调”——它们都有固定的节奏和旋律。“六义”里的“六诗”,其实就是“风、赋、比、兴、雅颂”六种声调。
而“二南”(《诗经》“国风”的首篇)作为“风”的一个典型代表,在发音上当然也要符合“风”的发声特征,即吐字时要带有明显的卷舌动作,如“关雎”“桃夭”“芣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