翖五行属什么?
“翖”字的五行是火,读xī 。《康熙字典》中收录了该字及详细字义注释如下: 《正字通》俗翕字。 《类编》音锡。鸟羽翩飞之貌。又国名。大抵西域诸国谓之西域,此国谓之呬秣勒,其地曰呬秣底。亦为息弥切。
从历史文献资料来看,“翖”字最早出现的时间可以追溯到汉朝。关于“翖”字的字义,最早的解释来源于东汉应劭撰写的《风俗通·声篇》(约成书于公元156年):“翕,《春秋传》言‘晋郤犫纳翕侯女’;《左传》作‘媟’者,误也。”其中的“翕侯”即指汉代西方的乌弋山离国君主,又称“歙侯”、“翕侯”或“黑歙”。应劭认为“翕”的本字应为“媟”,而“媟”字的古字形和“翕”相似,所以容易写错。应劭还列举了“翕侯”的另一个称呼“黑歙”,并说这个名称的正确读音应该如汉字标记拼音“he4 xi2”。
除了“黑歙”之外,应劭还举出了一个上古时代的地名“秽貊”,并注其音为“胡蔑切”,即现代汉语发音“huì mò”。这个“秽”字也是后来汉字的“秽”字,也就是今天的简化汉字“秽”。至少在东汉时期,人们已经认识到了“秽”字的正确读音是huǐ。 西晋时期(大约公元307年至318年)的学者郭璞给《尔雅》所作的注解中也对“翕”字进行了详细的解释: “翕,飞貌。《诗》曰:‘燕婉之求’,笺云:‘弦歌燕婉,飞行翕张’是也。” 这里的“燕婉”二字出自《诗经·郑风·燕婉》,全句原文为“之子归,远送于此。宛丘之上,平林之中。宛丘之下,血露未晞。”其中“宛丘”指的是今河南省淮阳县境内的一座古城墟。
东晋学者李巡在解读《尔雅》时也对“翕”字进行了详细的解释: 以上史料足以证明两点,第一点是在东汉或更早的时期,中原地区的文化人就已经知晓并且使用了“翕”字,第二点是这个字的字义是明确的,指鸟类张开翅膀振翅飞舞的样子。 从唐代开始,“翕”字被用于人名的比较多,如唐代有诗人韦翕,宋代有词人曹组及道士王翕等,明代还有文学家冯梦龙,他的作品包括小说《喻世明言》和《警世通言》都有“翕”字出现,清代则有文学家顾贞观、袁枚及画家任伯龄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