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包含几个五行?
《说文解字》认为,“程”字的五行属性为“木”;[3] 而清代学者郝懿行认为五行属“火”。 [4] 这两种观点都有其道理,那么哪种更有道理些呢? 我们首先来看《说文解字》中的解释: “程”的本义是一种量器的名称,而量器又与尺寸有关。段玉裁注曰:“今以尺量物之长短,谓之程……”因此从字形上看,“程”的字形演变过程应该是这样: 这个“程”字,《说文》中作“䑢”,小篆字形与今字差别较大,其中“禾”旁作“�”,“日”旁作“9”。而“c”、“〣”两字形,很明显是“程”的繁体字和简体字。“程”字在古代是作为“度量衡”的一个专用名词使用的,所以古书之中这个“程”字的形体都比较统一。
既然“程”字在古代就是指的量器,那么它的材质当然就被赋予了重要的意义——古人制造量器的主要材料有铜、青铜、铁、锡等多种金属,不同材质的器具,所属的五行是不一样的。
比如“金”字边的字多数属“金”;带“水”旁的字大多属“水”;而带“木”字旁的则一般属“木”。因此我们根据材料的不同,可以把古代量器大致分为金、水和木三类。 先秦时代,人们最常用的量器是“釜”和“甑”,这两个字都属于“米”部字,所以五行上应属“木”。[5] 战国时期,各国量制不一,但“一釜等于二斛”[6] 的制度得到了普遍承认。在计算各地粮食产量时,都要先换算成“釜”,然后再比较。
西汉建立后,继承了先秦以釜量物的制度。汉代的计量学者认为,一釜等于三斗。东汉许慎认为一釜四斗,而南朝宋时的文学家周颙则认为一釜六斗。这些说法虽然差异较大,但是都承认一釜是两斛的数量。[7] “一粟相当于一粒米”,那么两斛就等于十石了,这在今天也是个很大的数字了!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斛”,从此釜、斛成了通用的量器。这个“斛”字在今天看来,就是“壶”的意思。由于“壶”字的出现,造成了字形上的混乱,不少人把“斛”写作“壶”或“壺”,甚至有人以“壺”代“斛”,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隋唐时代。[8] 所以,如果按材料的五行来区分的话,“程”字应该属于“木”。[9] 除了以“枓”量水的“水器”之外,其他所有器皿的“材”皆属五行之火。而人体之中的“血”也属火,可见火的颜色即是血液的颜色——“血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