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是属什么?
《黄帝内经》指出:“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故圣人知四时之气,冷热燥湿之为病也,如是则经脉流通,血气调畅、故百病不生,延年寿矣”,“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顺应自然界的时序变化来养生保健,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保健养生的核心内容之一。
自然界的变化规律被古人用周易的卦象概括为“天道轮回,周而复始”“生生不息”。自然界在这种循环中是“无中生有”,在循环的开始阶段,天地混沌一片,然后慢慢演化出道道来,也就是《易经·系辞》所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阴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所以,中医理论认为人的生长衰老的过程就是自然界这个循环的体现即“人生天地之间,天在上为阳,地在下为阴”,“上下往返,左升右降,升降互根,阴阳平衡”。这个升中有降,降中有升,升升降降周而复始的运动就是人体的生命运动。
人体在这个大环境中要想保持阴阳平衡,避免病邪入侵,就要学会适应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法于阴阳”。具体要做到以下五点:
1.顺时摄生: “法于阴阳”的关键在于顺时摄生,也就是要顺应时令,适时而动,按时作息,这样机体才能与四季交替相应,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2.动静有度: 在顺应季节的基础上还要做到动静适度,不可过度劳累或剧烈运动,以免耗伤阳气。
3.劳逸适中: 合理分配时间,劳逸结合,工作与休息相结合,张弛有度,才能保证机体各个组织器官得到很好的休息,增强机体的抵抗力。
4.避其邪气: 预防病邪侵体,重点要做好防寒保暖,特别是头部、颈项、腰部及腿部的保暖;还应尽量避免冒雨涉水或在潮湿的地方长期停留,以免湿邪侵袭体内致病。
5.调节情志: “法于阴阳”还应该体现在人的精神心理方面,就是要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和精神状态,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态,多做一些让自己开心的事情,学会释放压力,调节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