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几画五行属性?
姓是姓氏,姓是母系血统的传承符号;名是父系种族的名字,用于识别个人身份。上古男子称氏而不称姓,《礼记·檀弓下》有“宋襄公之母方娠”,宋襄公之父宋桓公名为“公子桓”“桓桓之祖”等记载说明春秋时多数士族男子只称氏不称姓了;秦一统天下建立郡县制,定户籍,以姓名官,氏作为姓氏的一部分完全固定下来并在后世沿用至今。 可见,姓起源于部落氏族时代用来标记部族血统的标志,这种标志是一个母系血统的延续序列,所以姓永远是母系的姓,不可能改变;而氏来源于部落姓氏时代氏族首领和贵族男子的姓,由于部落姓氏时代的氏是姓氏合用,而且氏用来区分一个部落或氏族内部的男性成员,所以在那个时代氏的地位和姓是一样的,到了战国秦统一中国建立了郡县制以后,氏就被固定在一个家族血统内部使用了(同姓之间不能通婚),成为了父系血统的称谓,并且随着历史的发展,氏的内容越来越丰富,除了表血统之外,还有表宗族、表封地、表官职等等含义。
姓表示的是女性祖先的血缘,永远不可更改;氏表示的是一个男性家族的血脉,但是氏可以因封地、官职而改,也可以因复姓、单姓而改。 古代姓氏与今天姓氏含义是不同的——我们今天所说的姓氏是指古义的单姓,即一个民族一个姓氏的意思;古代的姓氏指的是姓和氏的组合。秦一统天下建立郡县制后,姓氏的意义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却无实质性的变化,汉代司马迁作史记仍然按照古时姓氏合用的习惯写入史册——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唐代中后期宋代初期。唐宋之后人们为了区别历史资料中的姓氏含意,用“姓”指母系血统,用“氏”指父系血统,两者分开使用意思明确,但是书写形式仍然是姓在前氏在后。元代开始实行姓氏合并制,把姓和氏合二为一作为固定的姓氏使用。明代以来甚至出现了把姓用汉字标音译声调而氏用满语标注音译的情况。清代康熙皇帝为了统一姓氏的汉满文字标记,规定满文臣姓用汉字“姓”标识,满文皇族姓氏用汉字“氏”标识。
从春秋战国至明清时期,由于文化政治地位的升降以及民族融合的影响,有些姓氏来源复杂,归属模糊,甚至出现了“子姓他族”、“氏他姓国”等情况,古人说“姓氏之所起,其源出于姓”并非绝对正确,实际上姓氏的源头是可以交错混用的。 总之,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父系社会,先秦是氏族部落联盟时代,姓氏与部落联盟的氏有关联;秦汉之后进入封建社会,姓氏与家族血缘的男系一脉相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