轲属什么五行?
“子”是十干之首,代表农历的十月。 亥月即农历九月。 戌月即农历八月。 酉月即农历七月。 申月即农历六月。 未月即农历五月。午月即农历四月。巳月即农历三月。寅月即农历正月。 丑月即腊月,农历十二月。 子月即十月,农历九月。亥月即十一月。所以,按地支记月法,以每月30天计算,一年12个月(大月)共有360天,加上闰月的29或30天,全年共计365天或者366天。而按照天干记月法,以每个月30天计,一月之中有“朔望逢辰”现象(每半个月为一轮,初一,十五、二十三等),全年就有七个月是三十一天,而其他五个月均为三十天,这样算下来,全年就比地支记月法多出来5天左右。古人把这多余出来的五天加到冬至节气上去,这就是冬至节气的由来和不断向后推迟的原因所在。 在公历纪元之前,农历的正月也就是周历的正月,而周历的正月比现在的正月初一要晚十天。
在西汉以前,人们把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作为正月的开始,所以,汉武帝建立太初历后,又把正月的位置向回移了十天,到了今天仍然沿用这种方法推算。 另外,在古代还有以冬至和夏至来划分阴历月份的正反月的办法,这种阴阳互用的方法现代数学中称为“模算法”,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二十四节气”。 不过,以现行的公历纪年而言,公历正月与农历正月是同一时间,而农历春节则一般在公历的二月份,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古代采用干支纪年法来推算年份,而不是像现行公历那样只采用公元纪年。干支相配,从甲子年开始,60年为一周期。每逢一个周期的结尾,就要进行“隔闰”调整——即在前面所说的“置闰”的基础上再进行一次“置闰”,这一做法的目的就是为了防止农历新年时间在公历中处于单数年份的情况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