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中什么是断点?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来试试回答。 中医理论中的“气”是一种极细微的物质,它是构成并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元素;也是人体器官功能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 “气”是无处不在的,它具有阴阳、寒热等属性。这些属性的来源是“气”化生的过程和形态,也就是“气”的运行规律而形成的。 比如说,有风,就有风的性质——向上、向边沿运行。因为有这个性质,所以形成了我们看到的“风”。如果这个运行没有阻碍,那么它就会一直向上、向外。这就是正常情况下的“气”。
如果有了阻碍,比如上面对应的是阴,下面是阳,那么就会产生一个交泰的现象:上面部分(因阳处于未位)往下走,下面部分(因阴处于未位)往上行,如此形成了一个循环运动,这就形成了“气机”。 在这个过程中,阴阳相互感应,相互作用,其结果是使得双方都得到温煦和滋养。
如果在循环的过程中,上面的阳性被压抑得越来越厉害(因为受到了下面的阻遏),下面的阴性变得越来越旺盛(在上升的过程中受阳气的影响逐渐显现出“阳刚”的特性),则产生了一种新的物质——“阴阳和合”之气。这种“气和”的状态是我们想要达到的健康状态。 如果由于外在因素或者内在原因,使阴阳失去平衡,产生偏胜或是相乘凌的现象,那么后果就是疾病。这些病证的表现形式和阴阳的变化有很大的关系。
在中医基础理论中,对“气”的描述有很多。其中对“气滞”“气虚”两种症状与阴阳的关系说明得比较清楚。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气滞”“气虚”的患者表现,更加直观地了解阴阳与机体关系。
1.气滞 患者主要表现为情志抑郁、心烦易怒、胸肋胀满、嗳气频繁、腹胀痛或肠鸣泛酸,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弦。此时要疏导气机,调畅情绪,给以疏肝解郁之品,可使气机通畅,郁滞消散,病情减轻。
2.气虚 患者主要表现为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自汗、胸闷气短、食少便溏,舌质淡,苔白,脉细弱。治疗当补益正气,可选用补气药加以调理,可使机体功能恢复,正气渐旺,病情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