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的五行是什么?

谭琪金谭琪金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1、五行的来源 关于五行的原始印象,《尚书·甘誓》有“行旅,用命”;《左传·僖公四年》有“伯父,昭侯之不刑也,行伍无以逾焉”。这里的行都是行动、行为的意思。西周金文中的行则多指军队行列,如《逸周书·小开武》有“整我五戎,狄兵以除,其克大邦”;《诗经·齐风·南山》有“鲁道有荡,齐子发舟,我在中行,荫柳是托”。可见古文中行的意思与军阵、军事有关。

2、五行的演变 到战国时代,行渐渐有了方位的意义。《孙膑兵法·列子》有“前为行,后为军”;《汉书·西域传》有“行数百里,绝瀚海,经孤竹,至于焉耆国界”。这里所谓的行都已经具有了方向的含义。而方即是在特定的地理位置上所存在的物质实体,所以方向必然包含在四方之内。这样,当行有了方位的含义之后,它就必然要受到四方的约束——这就是我们今天使用的“五行”概念的来历。

3、五行的方位 在古人的心目中,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由阴阳两部分组成,每一部分各有五行与之对应。如天空中有日月星辰,地面上有花草树木等,其中日与月代表南方与北方,星与辰代表西方与东方,树代表中央。古人把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划分成这八类,即所谓“八方”。同样,我们把东、中、西分别命名为甲乙丙丁,并把它们分配给五行,即木火土金水。这种分配是有深意的。古人认为宇宙形成的过程是这样的: “天地浑沌如鸡子,盘薄而运动,阳腾而上,遇阴乃凝。”(《周易·乾》)

天在上、地在下,中间的宇宙空间则由阴阳二者交替而成,而时间就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流逝。这种流动对于人来说是最明显不过的,所以我们用“岁月蹉跎”来形容它。对于天体的运行同样如此,我们看到的太阳是从东边升起,从西边落下,其实它是沿着一条倾斜的轨道从南部往北移动的。古人把地球的公转轨道和自转轨道分别命名为黄道和赤道,并且把地球的公转方向定为自东向西。根据这样的划分,太阳的运行就被分成十二个位置,每五个位置为一个循环周期,也就是古人所说的“五星聚”或称“五星连珠”。

每个循环周期被分为二十四节气,这样一年就有七十二候,一天就是二十节气。根据《春秋》载,鲁隐公三年(公元前720年)二月己巳日的夜里发生日食,第二天是壬午,春分。史书上虽然记载了这一天发生日食的事情,但却忘记了具体的时间,也就是忘记是哪一天的子时发生日食。这件事让孔子很生气,他在修改鲁国史书的时候,特意把这个时间记入史册,以便让后人永远记住这个日子。他所说的甲子日是公历的4月5日,而古代的甲子日往往指的是凌晨一点至三点的时间段。

根据现代天文学的研究,恒星日在地球上观察起来是接近于圆形的,实际测量表明,一昼夜为24小时,而公元前的观察结果却是23小时57分。也就是说,古代的一昼夜要比现在的短一些,今天的中午比古代的傍晚时刻要早大约半小时左右。由于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是不一样的,因此每一年冬至、夏至、春分、秋分都会有固定的日期。

为了表示时间的推移,古人把冬至作为冬天正式来临的标志,把夏至看作夏天开始的日子。他们观察到每年冬至这天,太阳由南向北移动到达最高点,而后慢慢退行,直到夏至,太阳由北向南移动到达最高点,此后又逐渐下行,到了冬至再次升起。这种上升和下降的运动就被附会成了帝王在天上和地上的行进,而被分为五段的行程当然就与五行相对应了。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