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五行中属什么?
“五行”是古人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即人们用五种元素(金、木、水、火、土)去描述天地万物。这种描述方式虽然不够精确,但相当形象且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因此被后世广泛沿用。 到西汉时期,董仲舒在五行的基础上建立了“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体系并在儒家中得到倡导。从而成为了中国古代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东汉王充著《论衡》对“五行”做了比较科学的解释。他在《五经异义》中说:“故五行者,五德之迹也.....金有斧刃之形而好断;木,刻削发尖之形而好分;水,泼洒纵横之形而好流;火,光明照耀之形而好炎上;土,平坦宽厚之形而好载。此五物者,各有所好。”这里王充虽然没有直接提到“金、木、水、火、土”而是将它们各自的形象特质予以描述。这五个东西各有各的形状和特性,而且相互之间是有联系的——“有生而知之理焉。土居中央,上下四方,莫不远达。故曰行,而曰远。”“故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故曰: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这是典型的五行相生的例子。
另外,王充还说了“五行相生”还有个前提条件:“母能生其子,子不能生食母。”“故曰:知者行之始,仁者行之宗。”也就是说,五行相生不是简单的循环往复,而是有着明显的先后顺序的一组关系——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但是也有例外情况,那就是“五行相害”——“土能克水,水多土流;火能克金,金多火熄;木能克土,土厚木折;金能克木,木坚金缺;水能克火,火旺水深。”这就是说,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后行的可以制服先行的,这在现实世界中也是存在的。所以王充又说:“五行虽有相生之义,亦有相害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