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属什么五行属性?
这个“儒”字,在汉代的五行配属是这样的(见《汉书·律历志》): 木、火、土、金、水,配东方、南方、中央、西方、北方;五时配五季,五方配五脏,五音配五情等等。其中没有提到中原地区的五行归属问题。
这种分配方法是由西汉初年的京房提出的,他是这样论述的——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而中央土,可以主春也可以主夏,因为四时有交替变换的时候,春主升发,夏主旺盛。 所以,用五行的说法来解释一年四季的变化和万物生长的周期是很合理的。 但是,用五行来解释上古历史时期的地理情况就难免显得牵强。
到了东汉时期,人们已经发现用这种方法不能完美地解释中国的地理位置问题了,于是有人提出了一种新的观点:即天地之数500,分而为阴阳两气,各占250。 这里的天地之数500其实就代表了一年中的12个月。每个月30天,加上闰月,合计365天,再平均到每年为73.17天。也就是说阳气的每一天都在向阴气靠近一点,直到冬至这一天,阳气全部沉入地下来完成周期循环,阴阳气化开始新一轮的循环。
每年的夏至、冬至是两个重要的节气点,春分秋分秋分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和南回归线之间,白天黑夜等长,是阴阳平衡的时刻。春分之后白昼渐长,夏至这一天达到极点,阴气始于冬至开始慢慢积累。 这样一个阴阳转化图像是这样的: 这样,从时间上划分,古代的中原地区就归属于阴盛阳微的冬季了。所以“土居中央而达四海,树高百尺而叶落归根”,这就是土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