眳在五行中属什么?
“眳”字,上下结构,上为“目”、下为“辛”; “目”五行属“木”; 古人认为: “日者,阳之主也。” 而“辛”的五行属于“金”,阳金。 所以整个“眳”字的五行属性为“木”。 这只是简单的五行归类,实际上要判断一个汉字五行到底属什么是很复杂的,这里就不多说了(因为一解释就会涉及中医理论等)…… 不过从日常生活中来说,也可以简单借助一些方法来快速判定一个生辰八字的喜忌用神。比如:
1.看命盘中的十神组合——如正官正印格最喜见财星培土;
2.看干支本身属性——如八字中最喜欢的五行是“水”,而天干中有壬或癸透出时,就是“水”多得令; 如果喜欢五行有“金”,而地支中有申或酉透出时,就是“金”多得令……以此类推。 当八字中最讨厌的五行被克泄,而最喜欢五行又得令且旺,这就是最好的五行状态,也就是所谓的“中和”,“中和”是最完美的状态。
眼睛,中医又称“双晴”、“二户”、“二牖”、“二窗”、“双珠”、“明目”、“明堂”,是五脏精气的汇聚之地,分司黑白二华。中医将眼裂部位称作胞睑,“睑”通“脸”,是像脸皮一样的两片薄肉的概括。将眼睑裂隙的上下缘称作眼睑缘;缘内称作眼内呲;眼睑裂隙的外缘称作眼外呲,并且将上眼睑的中央部分称为瞳子髎,其内分司瞳人(即西医所说的瞳孔)的开合。
中医将眼裂部位的眼皮称为胞睑,而将睑内外缘之分界线称作眼睑缘,缘内称“内呲”,又称“睛明”。缘外称“外呲”。将上眼睑之毗棱称为瞳子髎。《五轮八廓说》将胞睑称为“肉轮,华盖”、“眼胞”、“眼皮”。胞睑分上睑、下睑,在眼裂部位两两相对,由皮肤、肌肉、脂肪、纤维、腺体组成,有保护眼球和调节进入眼内光线的作用。上眼睑由阔筋膜、提上睑肌、Muller氏肌、睑板肌和皮下组织、灰线(睑肌纤维汇集穿过上睑皮肤进入皮下组织形成一纤维状结构)、Zeis腺(皮脂腺)、睫毛、Moll腺(汗腺)组成。下眼睑由提下睑肌、Muller氏肌、睑板肌、皮下组织、Meibomian腺(睑板腺)、轮匝肌、Mill氏腺、睫状腺组成。
古人认为,眼睛的本脏是肝,而眼的周围组织归其它四脏主管。“血轮”为心,血盛于心而荣于色,血热则目赤。“气轮”为肺,肺主气,开窍于鼻,而鼻与目眦相关联。“水轮”为肾,瞳仁属肾,肾精充足,瞳仁明亮黑泽;肾中津液不足,水轮则呈黄色。“风轮”为肝,肝开窍于目,肝血不足则不能荣目,眼干涩,昏花,视物不明。“肉轮”为脾,脾主肌肉四肢,运化饮食而化生气血,荣养脏腑。若脾虚气血不足则肌肉消瘦,血少无以荣养于目,视物不明。
《黄帝内经》中有关肝与目眼的生理病理关系的论述最多。《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肝受血而能视”。《素问?五脏别论》说:“目者,肝之宫也”。《素问?诊要经终论》说:“……血至,一别出,入目系,肝气伤,恐,目不明”。《素问?病能论》又说:“有病胸胁支满,目眩”,“病有不得小便”
肾开窍于耳及两目,其经络直通眼底,若肾气衰,阳虚水泛,上泛于目则上胞水肿:若肾精不足,不能充养于目,则视物昏花。《素问?金匮真言论》说的“……肾病者……眼目眩”,《素问?逆调论》说的“肾气有余, ……阴精自半则海水减……水不胜火责骨枯,血不营筋则筋急……筋急则引目外,目外反上故目眩。”肾阴不足,肝阳上亢也能上扰于目。至于肾阴不足,肝火上炎的眩晕,则更为多见。总之,目病之中有眩晕者,其病多见下焦肾、肝二脏,皆多为本虚而标实之证。
中医认为脾开窍于口。其经脉连舌本、散舌下,联络唇颊、齿龈,与胃肠相表里。胃肠吸收的水谷精微布散全身,内充五脏六腑,外养皮毛肌肉筋骨。足太阴脾经的“大包”穴,内合于“十二经脉之海--脾脉”、“十二经别”,它不仅与肺经相合,而且总筋脉而调四肢,脾与肺合作,将水谷精微布散周身。如果脾虚中气不足,或中气下陷,不能布散精微,营养眼肌,必然视物不清,易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