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属于五行什么意思?
这个“属”字是古代中医用来表示生理功能的名词,不是指现代生物学的五形十态的“属性”! 它指的是生理功能的表现形式和规律,与“形”、“色”等一样,是个古汉语词汇,现在大多数学者都把它理解为功能。 如《黄帝内经》中有"五脏者,何谓也?..故形盛而气弱,形虚而气虚,此阴阳之平,气候之和,不可犯此形实之气,不可伤此形虚之体。”“形”在这里就是形体,也就是现在的身材、体型的意思;同样,“形”还有“形状”、“形态”之意。
再如《素问·五常政大论》中说:“太阴之上,湿气治之……少阳之上,天气治之……”这里的“太阴”、“少阳”并不是现在解剖学上的“阴经”、“阳经”,而是指脾阳升动,肝阳上升这样一种气血运动的特征——这就属于“形”的范畴了。 又如《灵枢·决气》中:“魄门亦为五脏使,水谷不得停留。”这里的“魄门”也不是指现代医学解剖中的“肛门”,而是指大小便(《内经》中许多地方指大小便均称之为“魄”);同理,“尿”也是“小便”的合称,而“屎”则是“大便”的合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也就是说膀胱的功能是贮尿和排尿,这是它的形,而不是现代解刨学所定义的器官结构。
在理解中医的基础理论时,不能以今律古,否则就会错之千里。
在中国古代哲学里,相属的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活动。这种活动不仅表现在无生命的矿物中,也表现在有生命的植物乃至人类社会里。不仅有单独的、孤立的五行活动,还有五行间的相生相克规律。
把宇宙万物分为五种元素,是古代西方的德谟克利特、古代东方中国的周易哲学家、古代印度河流域的修行者都不约而同地采取的做法。所不同的是西方把它发展成为原子论,而东方则发展成为一种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五行学说。
五行说的萌芽,从考古所得的资料来看,早在殷商时就已萌发。但这种学说到了西周之后才臻于完备。从春秋时,又逐渐形成了一种较系统的学说。如《尚书》、《诗经》、《国语》、《左传》等书中都有五行的记载。其中《尚书·洪范》篇对五行说论述得较为完备。
直到战国时代,五行说更成为一些学者用以阐释自然与社会各种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哲学学说。当时的一些大学派都试图把五行说纳人自己的思想体系之内。而其中唯独邹衍创立的阴阳家,专以五行说解释自然事物的相生相克和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并用五行间的相生相克关系作为政治统治兴衰存亡的原因。后来战国末─西汉间,阴阳家的五行说又为《易传》、董仲舒的阴阳五行学说所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中国古代独特的哲学体系。从战国到汉代,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又被用于说明宇宙间各种事物的属性类别、生成演化及其运动规律。由于运用五行说解释事物的范围和对象被不断地扩大,从而导致了这种学说成为一种带有占卜性质的术数迷信,成为统治阶级用以宣扬“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等谶纬和占卜之说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