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市区是哪几个区?

厉梦旭厉梦旭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平时也很喜欢研究城市规划,最近正好写了北京城区的历史变迁,就拿出来分享一下吧~ 说到北京的城市规划,必须提到一个人——吴良镛先生。吴老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建筑学家、城市规划师。他参与了新中国成立之初的首都计划工作,并提出了“还京人于首都”的人居理念,对北京的城市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80年,他在《论北京城的规划》一文中首次提出“古城四九城”的概念。

什么是“古城四九城”呢?这得从北京城的建城史说起。 现在的北京市行政区域基本延续了明清时期的范围,而明清时期北京城的范围要比今天的小许多,只有正阳门(前门)以内和外城南部的一部分。在明成祖朱棣迁都后,为了显示京师宏伟壮观的面貌,于永乐十九年至二十二年(公元1421-1424年)营建了今天的紫禁城;同时鉴于内城内房屋紧凑,又面临着粮草不济的问题,从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开始陆续在外城南部和东南角修筑了钟鼓楼,以及东西南北四条大街(今的前门大街、王府井大街、东单大街、西单大街)。

在朱棣之后,明朝又在北京城的四面修筑了外城墙,而在原址上新建了城墙和城楼。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北京城的雏形了——“城摞城”,一共四层。而吴良镛所谓的“古城四九城”就是指这四面的城墙加中间的紫禁城所说的。 后来到了清朝,由于“前门一带街市拥挤,地少民贫”(《日下旧闻考》),于是在乾隆年间将内城南墙向南推移了7里多,并在原址上修建了广亮祠(又称土地庙)等建筑。这也是北京城向南扩展的开端。

那么,为什么是四九城而不是五六城或者六七八城呢?这里其实涉及到北京城的命名问题。北京在明代以前称之为燕京或京师。吴良镛认为,之所以命名为“京师”,是因为当时北京城的面积仅有今天的中枢地区,也就是紫禁城及其周边的地区。而到了明成祖时营建紫禁城,并将政治中心迁移过来以后,因皇帝行在之名称为“京师”,因此整个北京城才因此而得“京师”之名。

而“四九城”之称则来源于清代。据载,清高宗南巡时曾在御道上题有“四九城”之一语,不过这里的“四九城”指的是内外城的四隅角楼。至于为什么这么叫,传说是因为当时内外城共有9座城门和9座角楼,而“九”又是象征帝王的象征,因此就用“四九城”指代整个北京城了。这个说法靠谱吗?

我查阅了资料,发现“四九城”之称源于清末。光绪三十三年(1907),满铁调查部部长川村申雄在《满洲》一书中写道:“北京为五方之集萃……此五方之中,以中央(即紫禁城)最为繁华。其地有市廛,有公园,有王公及百官住宅,颇为繁盛。然北京之地名,虽曰京都,实则四九之城而已。”而日本人所著的《现代中国都市》中也提到了“四九城”,可见“四九城”之名是来自于清末。

至于为何说是四城而非四五城或者五六城,我想应该是因为北京城的四隅各有一座角楼,而每个城里又有四个城门,所以叫做四城比较恰当吧。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特意咨询了吴良镛先生的学生郭怡芳女士,她告诉我说老师很乐意看到有人研究他的这项理论,并表示很高兴能有机会了解这些历史。当问到她对这种称呼的看法时,她表示“我觉得这样挺好的,它是一个历史的名称,一个约定俗成的名称,大家这么叫着也挺好的。”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