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五行属什么?
《汉书·五行志》说: 「席,席居也,从广人。」「席」本字应为席(xi),后加「足」旁而演为席(xí)。《说文解字 · 文部 · 席》云:“席,席荐,一曰藉草也”。段玉裁注云: “荐者今之席也, 籍者今之簿籍也....以荐者谓藉草,故席兼谓筵与草, 此席之本义也。”可见,席是古代用于坐卧的铺垫用具。如《左传·庄公二十三年》有言:“初,襄公子章与弟昧皆其母南申侯女也, 爱章而恶昧。”这里的“席”就是指的铺在地上的垫褥。
根据字形分析可知,席字的古体写作“”,上边是一个“广”字头,表示与房屋有关;下边的意思是两脚着地而坐的意思。这个字在战国文字中形体已经演变作“”(马王堆帛书本《老子·五十二章》)、“”(秦简《孙膑兵法·八阵》)等形了,到了小篆又变为“”(李斯《峄山碑》)、“𦄎”(许慎《说文解字》)、“”(曹魏正始石刻《尚书·泰誓》)等形。
至于为何会演变成这样的字体,学者们认为这与古人对“席”的理解相关。因为古人认为地是平面的,所以“”下面的一竖要变成两横,来表现大地平坦的样子;同时,随着人们对于“席”的使用越来越频繁,它开始由一种单纯的铺垫用具变成了“坐席”的泛指,因此上面那个“广”字头也逐渐被省略掉了——就是我们在今天看到的简化汉字“”的模样了。
关于席的由来,《礼记·檀弓下》记载了一则故事: 子思曰:『君之臣臣,父之臣臣,子之臣臣,何谓也?』孔子曰:‘席地而不坐,客专之任也。』 孔子说:“坐席时不坐着而是跪着,这是当客人时的责任啊!”这就是成语“席地而坐”的来历了。古人最初在席上是直接跪坐的,直到秦汉时期才出现了“胡床”——也就是今天的马扎或者凳子之类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