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五行属性是什么?
孔子在《论语·阳货》中讲到,他五十岁才懂得仁道,而在《颜渊》篇又讲,“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然吾尝谓知人矣。’”可见圣人对于仁的体会也是不断深入的。而孔子的弟子曾参则在《中庸》里谈到自己从父亲那里学到的关于仁的体会——“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这是“推己及人”之义——我自身要站得住脚,也要让别人站得稳;我自己要想通达,别人也应该通达,这也是“与人为善”“成人之美”的意思了……这实际上把仁解释成了一种道德行为准则或规范、德目,是仁的道德内涵的外部表现形态之一。但仁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行为规范的,它同时也是一种内在的人格修养,是人自身的一种内在德性。这种内在的德性与外在的道德行为有着密切的联系和制约关系,因此我们可以将《论语》中和仁相关的语句大致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来看待仁。
一、关于仁爱
1.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 2.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论语·颜渊》) 3.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 “敬、恕”见《礼记·中庸》) 4.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论语·雍也》) 5.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宾,守静思真,敦亲友,君子人也。”(《论语·颜渊》) 6.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7.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8.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同上) 9.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论语·子路》) 10.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 二、关于仁政 1.子曰:“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仁(原文为:“勇者不惧”),夫子(对孔子的尊称,原指学生中的教师范,后用来泛称学者或读书人为“夫子”)焉,不畏惧乎? ” (《论语·子罕》) 2.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一说“简”,即不繁复)、信以御(治理)之,何如?”子曰:“得之于(同“予”,给予)人者(同“尔”,你),常(长久地)有余;得之于已者,常不足。” (此章有不同版本,《孟子·离娄上》作“未有仁而遗(wèi,舍弃)人之行者(言行),若有之,必贤(超过一般人)者也;举少(轻率)废(废弃)多,未必得(真正得到)仁也”;《韩诗外传》卷八引《论语》与此相近。译文取《孟子》。) 三、关于仁的实现途径与方法 1.樊迟问知(智)。子曰:“务(致力于)乎远(长远)道,未(不曾)仁(仁者之心)也。” 樊迟又问知(智)。子曰:务(致力)乎近(切近)道,仁(仁者的心怀)也。(同上) 2.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 四、关于如何理解仁 上面提到的这些有关仁的说法基本上可以看作是对什么是“仁”的不同方面和不同角度的解释来理解的。那么“仁”到底是什么呢?我们该如何去理解这个概念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