麈五行属什么?

富诗琪富诗琪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我查了好多资料,发现尘与麈的读音是一样的,但是意义大相庭径,而且关于二者来源的说法也不尽相同—— 《说文》云:“麈,麋也。其尾埽尘,可以拂壁。”(麋同縻) 段玉裁注称“今人言扫除谓之扫麈尾。则所扫除者必本于麈之尾无疑矣。故谓之为扫尘亦可。” 根据这个说法我们可以知道“麈”最初是鹿科动物“麋鹿/四不象”的尾巴,因为麋鹿的尾巴毛比较长,可以用来扫去墙壁上的尘土,因此得名;又由于古人多坐而论道,经常将麈尾拿起来扫除灰尘(相当于现在我们拿着扇子、手绢等物), 所以人们便将这一行为引申为用麈尾驱赶蚊虫,或者比喻自己清高脱俗不与世人同流合污。 那么为什么麈被用作“尘”的呢?

《左传·襄公十四年》中载:“晋侯欲伐郑,叔向曰:‘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曰:‘若亲迎之’。叔向曰:‘亦敢使乎?’” 在这个故事里,叔向就提到了一个典故——“烛之武退秦师”,这里面的秦君指的是秦国国君秦穆公,而“烛之武”就是指的“手持火把,驱除蚊子” 的意思,也就是“用手中的火炬来赶走蚊虫”的意思; 这个故事也被收录在《左传·僖公三十年》之中,原文如下: “冬十二月,晋韩宣子卒。赵简子使人与魏献子谋事,曰:‘执郑伯,以为秦蔽。’魏献子告赵孟。十二月癸酉,赵简子围郑。时郑伯及公孙虿、公孙刺己葬矣。公之食杞女也,驾在门外,公孙虿劫之以如宋。宋华亥、向带、头须、石木相与谋曰:‘赵简子好利,吾罪不免。且往杀彘以说,何如?’从之。庚辰,使向如郑师,以公孙虿、公孙刺为之内应。发于东门。赵简子长驱而从之, 及其郊。公孙虿逆战,郑人疾戎装。简子右驰,公孙虿射,矢贯二膺。简子折辕,击辕之金属再理,遂趋入于郑军。郑人惧,皆遂散。简子怒,举箭射向鸟须,中脖死。赵鞅复进,入郑军,取郑师,获公孙虿、公孙刺、杞阳子、荆健、昭伯、东宫朝及侯氏八人,皆杀之。晋师乃退。” 这段文字大致讲述了赵盾派兵攻打郑国的经过,其中“烛之武见秦君”“赵鞅长驱而入”“射向鸟须”等等都可以看出“持炬驱赶”之意,不过“驱逐蚊虫”和“驱赶敌人”在这里显然已经发生了混淆,所以便有了麈为“扫帚”一说。 至于《释兽》里说“麈,大鹿也。逐惊鹿而至,因以为名。”以及《尔雅·释畜》里的“麈,麋属”,我想应该是后世对麈作为清扫工具的一种延伸定义吧。

优质答主

“麈”字是个形声字,字形像手拿的扫帚,读音同“主”(zhǔ)。它的偏旁是“竹”,但现代汉语中这个“竹”作“帚”解,所以现在的“书”和古代的“书”不同,读法也变了。 “麈”字在古代多用于书面语言;《红楼梦》、《儒林外史》等明清小说的回目里也用;现在一般用在古书或者文言文里,比如鲁迅小说《药》里的“大庭广众间,竟有人叫道‘卖药啰!’真真是失心疯。”“那知被虎咬了,又被人打昏了过去……醒来时看见眼前一张白桌……” 这些用法都证明它是古代书写用的工具。而今天的电脑键盘上的字母Z其实是古代的“帚”字的偏旁部首,它代表了把笔沾墨写在纸上的动作——这跟用毛笔在纸上写字的动作是一样的,只不过换了工具而已。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