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金的是什么?
1.五行的“行”是什么意思呢? 五行一词,首见于《尚书·洪范》篇:“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此谓五行。” 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五行是五种物质概念;同时,由于五行之间存在着相互资生、制约的关系,因此古人又把五行称之为“五常之道”或“五行之道”(参阅拙文《试析中医阴阳五行学说中的“五行”)。 然而,对于五行之“行”的理解,古代注家颇有争议。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认为“行”为动作,意为运动和变化,如朱骏声在《六书通》中说:“行,道也。象人行形”;二是将五行视为五常的五种德行,如王念孙说: “‘行’当为‘德’”,并引郑玄注云:‘五德,五事之所行。’盖言其得于天而具于身者也;三是取“行进”之意,如焦循说:“行犹道也,有路之道”。 以上几种见解,各有道理,但都还是停留在字面的理解上(所谓“以辞害意”),并没有触及古人对这一范畴的本质认识。实际上,从后世的运用情况来看,五行之“行”宜理解为运行(运动)与变化之意。这是由它所表达的含义及所承担的职能决定的。下面分别详述如下。
2.五行是如何运动的? 古人早就注意到宇宙万物无时无刻不在运动着,因而很注意分析、把握这种普遍的运动形式及其规律性。他们把天地万物的运动划分为两类不同的形式:一类是天地自然界的运行和变化,称之为“天道”;另一类是人伦社会中的变动和更替,谓之“人道”。 天道的运行变化是以一年四时周列为规律的,故称“四时运行”,即春为生,夏为长,秋为收,冬为藏的周流往返过程。这四种物象,也就是木火金水四象的变化循环过程——木生火,火旺则制金,金弱则生水,水生木。这样,五行之木、火、土、金、水依次相顺流行,从而形成了五行不断流转的大运动圈,这就是所谓的“五行之义”。
3.为什么五行可以化生出千变万化的自然现象与人文现象? 在中国古代,人们普遍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由土、气、云、雨等自然物质构成的。为了认识事物的本质,古人把自然界的事物划分为五大类:一曰土地,二曰草木,三曰虫鱼,四曰禽兽,五曰山川、云雨以及各类事物发展变化的形态等等。这五类不同的事物各有所长,但又互相影响,例如草木可以造福人类,但同时也会带来病虫害之灾。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并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处于一种动态的运动之中,所以古人用五行来概括自然界的一切事物也就不足为奇了。
4.如何理解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 为什么要以相生相克的方式来构建这个复杂的世界?这个问题相当深奥!笔者曾撰文指出:五行作为五种最基本的物质元素,它们之间既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又存在着矛盾的对立统一的运动变化规律--这其实就是老子所说的“反者道之动”,同时也是孔子说的“君子和而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