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的五行属什么?
“绿”的五行属性,历来有金、木两种说法: 说它是金的,主要依据是《康熙字典》里“绿”字的注解和《汉字五行属性大辞典》一书; 说它是木的,则见于很多现代学者的著述和当今的普遍认识(包括百度百科)…… 我认为,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对“五行为什么的解释”以及《康熙字典》等古代文献的解释方法的不同看法。我的基本看法如下—— 一、关于五行的含义 “五行”这一概念起源于战国中后期的阴阳家,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元素(或称基本物质的五种基本状态)。这五种元素分别是土、木、水、火、金,其相生相克的循环关系被称为五行相克相生的理论。
二、关于《康熙字典》等的解释方法 根据《康熙字典》的体例规定,对某字的解释一般应包含三个部分:一、音义;二、引证;三、训诂推源。其中,“音义”是对该字读音及意义的解释。在“音义”之下还有分列的小项——“字考”、“六书”、“广韵”、“正韵”等等,分别解释此字的造字法及其在各部韵书中的意义。这些分项中又分别列出大量古籍中的例句来进一步证明所释之字的读音与意义。 《康熙字典》等古书的“音义”部分,是在解释一个字的含义时首先对该字进行音读注音,然后再解释该字的意义。这种解释顺序与现代汉语里“先解词义后给读音”的方法恰好相反!这是因为古人把文字看作是记录语言的符号,而不是把文字本身当作一种语言单位来看待的缘故[1]。他们注重的是表达含义的字形与表达声音的字音的联系,所以会先把意思解释了再说该怎么念。这样一来,如果某字有多种释义,而每种释义都有相应的不同读音,那就得依次将每一种解释都解释完了才能给出正确的读音了;要是某一古书只记载了一个字的某个特定解释而没有提及它的其他意义呢?那这个字的全部读音就都得被埋没啦。因此,我们现在的学者在进行古书文本解读的时候需要重新整理一下这样的顺序以便符合我们的理解习惯并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即先解释字词的意思,然后根据它们的意思推测出对应的读音。
三、“绿色”的五行属性 对于这个问题来说,最关键的就是要弄清“绿”的这个被解释为“木”的本义到底是什么。然而由于《康熙字典》之类工具书并没有对每一字的具体释义作详细的划分,也没有提供更多的引申义信息以方便推测,因而要想直接找到确凿证据是不太现实的。所幸古人已经为我们留下了一些线索:其一便是前面提到的,《康熙字典》等书籍往往用反切的方式给该字的读音下定义,即用两个汉字来描述该字的读音,从而可以据此推断出其本字的形体结构特征,进而确定它的造字基础;其二则是从某些典籍中可以得知古人经常使用的一些同义词,而这些常用词往往有其比较稳定的语素结构模式,因此也可以通过分析这些常用词的结构特点来判断相关字词的结构特点,进而判断它们的造字基础和五行归属。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两个方面的情况:
第一点,既然我们知道古人的“音义”部分是按照跟今天完全相反的顺序来进行解释的,那么我们就可以反过来利用这一点来验证“绿”的本意究竟是啥——假如它真的是“金”的话,那么在它的各种解释之中必定有一个是以“金字旁+录”的形式出现的;而如果它的本意确实是“木”的话,那么它就只会出现另一种字形——比如“艹字头+录”之类的,而且这种形状还很可能出现在“绿”的各种异体的形式中。果不其然,经过仔细查找,我发现在《康熙字典》里“绿”的所有字头里,确实只有“艹字头+录”的这一种写法,而绝无“金字旁+录”或其他类似写法的存在!由此可知,所谓的“绿金论”根本就是无稽之谈。
第二点,通过观察可以发现,当古人需要用到“青”这个字眼来表达某种意思的时候,他们往往会选择用“青色”、“菉色”、“菉青”、“绿苍”或者“蓝青”这几个词语中的一个,并且它们各自具有较为固定的构词模式,如下表所示: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绿”这个词虽然也能表达蓝色和绿色的这两种意思,但唯独不能用来表示青色。这就说明在古人的心目中,“青”是一种特定的颜色而非泛指一切蓝色和绿色,并且它在本质上跟“红”相对立而不能混淆在一起。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古人使用的“青”与“绿”这两个词并不属于同一类词汇,前者属实词后者属虚词。“绿”的五行属性应该是木无疑的了。
我们认为“绿”的本意应该就是树木,其偏旁部首也应该是“艹”头而不是“钅”旁。
四、结论 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论证什么,而只是借这个机会讨论了一下古代的语文字词研究方法和目前的研究现状而已。我想借此机会表明自己的一点看法: 在当今的研究环境下,我们对古代文献的理解方式应该逐步向“先解词义再讲读音”的方向发展,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发掘古典文学的价值与内涵,促进中国传统的传播与发展;而一旦形成了新的认知体系之后,那些以往看似玄之又玄的东西其实也就好理解了不是吗? 注: [1]参见李零《读〈康熙字典〉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