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字的五行是什么?
1. 《说文》:“和,相润也。”段玉裁注:凡以禾为左旁者皆与谷之义通。谷音二,谓两粒之合也;和亦言二物相成而和也……古多假谷为龢(hé)、作龢。
2. “和”最早见于甲骨文,其字形像以手捧食以示欢迎宾客之意,本意为谐和。金文中“和”字变为从口从禾,其含义没有多大变化。小篆又变成从龠(yuè)从禾或从黍(shǔ)从禾,隶变后楷书写作“和”。 许慎认为“和”的本义是“相润”,即互相调和润泽的意思。段玉裁解释说,以“禾”为偏旁的字大都与粮食有关,故其意义多为谐和之意。如《国语·周语上》中有“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句。韦昭注此句解释道:“和,相应不和则败,是以君子承养和平则生物。若为同类则无续尽,故曰‘同则不继’。”其中“和实生物”就是今天的“和谐共生”一词的来历了。因此可以说,“和”的本义就是谐调、均衡、融合、共存、平衡等等。这些基本含义在现代汉语中依然保留着。它还有一个较为特殊的含义——乐声。这个含义主要来源于“龢”字。
3. “龢”是一个古今异义的词,今人常写做“和”,其实它们是不同的两个字,而且两者的含义也相差甚远。“龢”(he)的古体为“龢”或“龢”,形声字。从音,禾声;本义即为乐声。《释名·释音乐》云:“龢,和也,平协调和也。”《荀子·正论》有“师旷之聪也,不以龢音易吾雅乐。”之句,其中的“龢音”也就是指不和谐的杂音而言的了。虽然现在的“龢”都写作“和”但二者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了。
4. 据史料记载,我国古代的许多乐器都是由禾木构成,比如柷、敔、应、缶等。由于禾本为谷类植物,而谷物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所以,这些用禾做的乐器自然就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5. 在“和”之前还曾有另外一个表示音乐的专字——“龢”。《说文解字·口部》中记载:“龢,乐也。”段玉裁对此进一步解释为:“乐当读去声。……会意,从口从禾。”由此可知,“龢”也是象形字,它的上面一横代表钟或铙(náo)之类的打击乐器,下面一横则是管状的吹奏乐器,中间的一竖则表示两根弦之间的弓箭。整个字的外形像一个正在演奏的乐队。
6. 从甲骨文的象形文字看,“龢”是由一个跪坐的人手持一根鼓槌和一个鼓框组成的,可见当时的乐器主要是鼓类和弦乐(琴瑟一类)而已。到了西周时期,“龢”的字形有所改变。从金文中“龢”的形体来看,其上半部与甲骨文基本相同,下半部的乐器形已逐渐演化为一口笛子的形状。这种由鼓到笛的变化正是中国古代音乐发展的一种见证。 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龢”字的形体渐渐发生了改变,并最终被“和”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