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相冲怎么调节?
“五行相克,阴阳平衡”这八个字是中医学中的最基本的知识之一,深刻揭示了中医理论中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和病因学上的五运六气的思想。 “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生克制化”是指自然界五种物质的相生相克关系;“阴阳”就是在自然界中事物所具有的两种属性:阴性和阳性。 “天人相应”指的是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天在上为阳,地在下为阴,人在中间,只有阴阳协调才能达到天人相应的平衡状态。 五行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这种相生相克关系有着特定的方向和顺序。
先来讲“相生”:相生就是上一阶段的产物去养下一阶段的产物,具体说来是这样的:木能生火,火能生土,土能生水,水能生木。也就是说,在相生关系中,后一代对前一代是有依赖关系或有供养关系的。所以,这个相生就是一个循环的过程,如环无端,周而复始。
再来讲“相克”:克就是指后面这一阶段的物品去抑制或消耗前面的阶段所产生的物品。还是具体说来: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水土克火。这是一个相互制约的关系,这个制约是有限制的。因为五行都是带有阳刚之气的,所以都害怕水这样的阴寒之物。在一个具体的身体上,往往是忌土的人,同时也会忌水;而一个具体的疾病,往往是因土壅盛而克水,或者是因水太旺而克土。
古书上讲治疗这类病往往用“抑强扶弱”“滋水涵木”或者“培土疏木”的方法来治病。这里就需要我们掌握五行之间的动态相克关系了。也就是“木土金水火”这一组对应的五行间相互制约的关系,以及“水木火土金”这组对应的五行间的相互制约关系。 在临床上我们遇到一些病人,他们的体质往往是由某种五行偏枯所致的病态。
比如,一个人特别怕冷,遇到冬天就四肢发凉,这种情况多是由于肾阳虚导致水不制火,心火旺盛。心主血脉,心功能好,那么血液运行就正常,身体各个部位都能得到血的滋养,不会感觉寒冷。如果一个人的性格特别急躁,动不动就发火,这种情况可能是由阴虚阳亢导致的。
人体阴阳是相对的,彼此相互作用,这样才不会偏颇。一旦阴阳失衡,就会生病。 所以说,了解并掌握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对于认识和治疗疾病是很有帮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