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五行是什么?
【本回答参考了以下文献】 1. 《说郛》;宋 陶宗仪 编;明 袁褧 辑;朱声韵 等 校点 ,北京:中华书局,2014 年版
2. 黄度 (清)撰,赵永熹整理.中国方志丛书总目录提要 (第67册)[M].台北:成文出版社,1985年
3. 王光祈. 〈成都人对于周迪民先生创办的华西协合大学的态度〉, 周太玄先生纪念集(上)[C],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1936年
4. 陈世骧. 〈周善甫博士及其所建的川大医学院〉 , 四川文史资料选辑 第7辑:四川大学建校百年专辑 [C]., 1986
5. 李放.民国成都风俗丛谈:下[M].成都:巴蜀书社,2008
6. 张玉法. 论民初成都地方势力的形成及分化[J].史林,1993(1) :3-35
7. 杨正源、王锦城主编;成都市党史研究室编辑:成都文史资料全书,第四分册_总215页 ,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1993.12.
8. 刘师舜编译:狄更斯小说全集1-3,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版,本书由「ePUBw.COM」整理,ePUBw.COM 提供最新最全的优质电子书下载!!!
一、题记 在我的记忆中,父亲生前经常说起自己是在一个“洋学堂”里受的教育。我至今记得他曾经向我说过这样一段话:
我们家里穷,买不起“田亩簿子”。不过我还是通过别人,把我家原来住在成都北门的大龙桥、小龙桥一带的地段,从官府那里“登记造册”,转成了我家的产业。然后我就拿着这个证明去成都府华阳县的县衙门里,领来了印制好的土地契纸和“地税完粮执照”——这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产权证”或叫“所有权证书”吧——我们家从此有了自己的财产,再也不用向别人租地种地过那种东挪西借了。
至于这“洋学堂”是哪儿,我小时候就忘了问。不过直到父亲逝世前两年去世时还一直念叨着这个名字——“迪五行”——显然这是一座学校的名字。只是我一直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所以也就没有再去深究…… 现在回想起来,当时虽然年龄还小,但多少也听到过周围一些人在背地里谈论过父亲的这件事。大家议论纷纷都说父亲在县城里的那所学校读书时,因为年纪小又是个外地来的客居子弟,时常受人欺负,被那些城里顽童们给作弄来着,有时还被他们打了骂了也不知怎么对付…… 我隐约记得有一个邻居伯伯曾偷偷对我说过这样一句话: “那个学校里有许多外国佬教习在那里教书,而且这些外国人的脾气也都怪得很哟,动不动就要打人要罚抄功课……你爹在那个学校里面读书的几年时间里,可没少挨他们打……” 听他这么说,我便忍不住好奇地向他打听那学校的情况究竟怎么样…… 可惜这位伯伯后来便因事外出多年,音讯皆无了…… 一九七八年底开始落实政策平反昭雪后的第二年春天,我又去了一趟华阳县,并找到了那位伯伯当年住过的院落。遗憾的是当年的老街坊们都不在了,只有一个看门的老头儿告诉我,说院里的住户早已搬走,不知去向…… 这真是很令人伤感的一件事啊! 二、寻访 我对迪五这座学校的兴趣,最早应该是在一九八〇年代初期形成的。当时我已经考上了北大历史系,并在课余时间利用图书馆查阅了很多有关成都的资料。我在其中偶然发现了一份民国初年的旧报纸,上面刊登了一则关于迪五这所学校的报道: 兹据成都县高等小学堂毕业学生杨镇发禀称:查本校有先贤胡景伊烈士遗物一批,自烈士殉难后,经本校保管委员会妥为保存,今值国家建设需才之际,该校毕业生同感爱国热忱,爰将先烈遗物呈请主管机关公布,俾资研究,以励忠贞而昭荩烈,如蒙准予发表,尚乞饬令成都县立中学转饬该处妥为保管,并赐知保存地点以及取缴办法。 为此具禀陈请饬知施行。奉批:准如所请办理。此批。 民国十年一月十五日 大总统令(1) 看了这则新闻,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迪五就是现在大名鼎鼎的华西协和大学的名称由来。据说这所大学的前身是由晚清名臣胡林翼的儿子胡瑛于光绪三十三年(公元一九○七年)创建的一所教会学校。这所学校建成后不久即迁址到成都西郊外武侯祠附近的浣花溪畔。此后,在民国时期还曾一度与重庆复旦大学合并过一段时间,所以今天的一些学者认为今天的四川大学实际上也是由这两所大学合并而成的一个新学校——当然这种说法是否正确尚有待进一步考证…… 后来我又在其它文献中查到另一则旧闻,这是由清末成都著名报人黄渡在一九二二年写的,大意如下:
“……近日成都之舆论莫不思望周君入川,且多谓此间人士必当欢迎者,何也?盖周君为学之精神为学术界所推重故耳。周君为人不避困难,不辞艰险,以救国救人群为天职。若吾国多数之教育家能具此种精神,则吾国教育前途实未有穷期矣。余曩在成都时,曾见有一青年女子,学问道德均甚优渥,其家庭之环境亦颇良好。迨入学堂肄业以后,见同学中有男有女,心颇不平,愤然曰:‘我辈既已入学,何必男女有别,且吾辈求学,原为救国而非为个人计。苟能救国,男女又何妨同进学校哉!’其后竟毅然离校,入男子学堂就学焉,卒以此竟得学业之名,而得救国之大益…… 观此一斑可见全豹矣。呜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