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属于五行属什么?
属是属挂的属,“从豕从犬”表示猪圈,后来也用来指家畜、家禽等,和现在一样有归属的意义;至于余这个字,金文像人持酒器(或器皿)行于水中,本义就是“剩下来的酒”,引申为“剩下的食物”“多余的东西”。这两个意义在古代都含有归入某某范畴的意思——比如《左传》中有句话叫“君子言俗而不及子产”,就是说有些话本来不该说,但大家都说,所以孔子也说,这是习俗使然,并非他个人见识不够(孔子确实说过类似的自谦之语)。这里的俗也就是“归于习俗”之意了——“凡言某俗者,谓归于众民之常性”(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那么这里“余”的含义也就很明确了,就是“剩余的酒菜”——因为按照古制,正宴结束之后,主人家会摆上一碗饭一碗菜作为“下食”请客人食用(古代的正餐是一日之中的三餐,早饭、中饭、晚饭,正餐通常要分好几顿吃),这顿饭没有多少酒肴,一般也不算在请客的费用里,所以叫作“下酒菜”或者“后馔”,又称为“余所设”,于是这个词就演变成了一个固定用法,表示“主人自己吃的东西”了,于是再引申为一般的“剩余的事物”乃至“多余的人事”,如《史记·项羽本纪》:“项王乃欲东渡乌江……骑能堪者为余众寡”;《汉书·霍光传》:“上乃发丧,大赦天下,赐光爵封侯”等等。
由此可知,所谓“五行”中的“属火者言其理有余”当是指“事物本身所包含的性质特征已经超出了常规范围”的意思,因此也可以理解为“超出常规的情况”,而与这种性质相关的自然属性应该就是“离散外向”的特性吧。关于火的特性,《说文》曰:“火,南方之属也。”《周易·同人卦》彖辞亦云:“同人,柔得位得中,而应乎乾,曰同人。同人曰‘同行也’,文明以健,中正而应,君子正也。”可见古人认为火具有向南发散的特点,而且由于阳热刚健且通达,因而可以与人沟通。此外还有“炎上”的说法,是说火具有向上燃烧的特性,故可引申为向上升腾。这些也都是火“离散外向”特性的具象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