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五行是什么?
“五”与“行”,原本是两个独立的词汇,而到了现代汉语中则被当作同一个概念使用,这是近代西方科学的影响所致。 “五行”一词最早出现在《尚书·洪范》之中: 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曰仁,曰义,曰礼,曰智,曰信。 五常之本也…… 这里并没有出现“五行”一词,而是分别出现了五个名词:水、火、木、金、土(这里还有争论)和五种德目:仁、义、礼、智、信,两者没有关系,而且从上下文的语境来看,这里的“五常”是作为“一”的组成部分出现的[1],也就是说,在古人那里,五常与仁义礼智信是不同的两个概念——这一点很重要!
我们再看一下孔子对这段话的解释: 无阳则阴无所承,无阴则阳无所化,一不立,则五不行矣。 言乎阴阳之气,彼此相须而成体,不相离也。 故一者,五行之本;五者,一之用也。 五行所以运乎四时,成乎万物者也…… 这才是孔子的意思,把五和行看成一个整体,这显然是受了《洪范》的影响了。但是请注意,他在这里没有说五行就是五种物质,也没有说五和行之间有什么关系,更没有认为五行之间有什么逻辑联系或者说运动变化。
同样,孟子也没有给五行下过定义: 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予,天民也; 予,亦以女为忧也。 女何为不觉知乎? 有明则复,其见而知之者也; 不睹则莫之见而不知也。 行有不和,如反却不善,乃至于戾,焉又始既善; 譬如运动而言步,未之或知,斯足怪哉! 所以孟子的话也是把五和行看作一个整体的。
当然,孟子的理论体系是以性善论为基础的,他的话也有其特定的含义在其中,不能完全当做自然规律来理解。 至少在周秦汉唐时期,人们并没有将五行当成一种客观的物质或者属性,而仅仅是作为一种类似于符号的东西。因此,所谓五行相生相克的说法也就无从谈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