盜的五行属什么?
這是漢字造字法中最常用的「會意」,從甲骨文、金文到小篆都一樣。 甲骨文中,左邊是人蹲著,右邊是一根木頭; 金文變成兩人抬著一根木頭(像徵被運到山上的木頭),並且加上了「貝」字表財物。 到了小篆又有了進步,把二人形寫成了「亻」和「立」,表示两个人用肩膀扛木頭站在山顶上,象徵把木頭運上山,也就是「峯」。 如果說「峰」指的是山峰頂部,那麼下面一個「阝」又是什麽意思呢?這裡可以參考繁體字的「阜」字來解釋。 阜作爲會義字時,本指山勢高峻,此處當是借其本意,以表達山峰峻峭高聳之意,故「峰」在《說文》中作:山絶頂也。
簡單來說就是:「峯」是「頂上一根木頭」,而「巔」是「頂上加了一個山」。 我們看看康熙字典如何解釋「顛」: 而「峰」則解釋如下:
所以「盗」的部首確實是「東」而非「貝」。 至於為什麽「賊」沒有「東」而是加了「貝」?因爲古時常用「貝」作爲貨幣,所以「賊」是指偷錢的小偷。 而後又衍生出來了「盜」這個字,指一般形式的偷竊——盜者,冬之藏也。冬季天寒地冻,一般不用外出的,正好用来比喻小偷行窃时躲在暗处,不被人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