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五行属什么的?
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 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种阴阳五行理论,它以五为基数的单数体系来表示各种事物或现象的属性,认为自然界的各种事物或现象及其相互作用都是这五者之间互相作用的结果。 五是奇数中的阳数,所以是单数的代表;五也指天地四方中每方的极限点。《淮南子·天文训》说:“天分东西南北上下来计九,而五数为中枢”(高诱注:“五星勾贯,变动无常,故言中枢)。 五行学说在战国至秦汉时期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成为古人解释世界起源、构成及相互关系的普遍原则。东汉王充的《论衡》指出:“五行之气,各有所寓,故天有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说日》)这是最早关于“行”的解释,即气。
中国古人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发现,自然界的一些事物存在着某种联系和规律可被利用,于是产生了五行相生的顺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生是指一个事物对另一个事物的滋养与促进生长发展方面的作用关系。例如植物的生长离不开阳光,阳光具有热的力量能促进光合作用的进行,因此光照属于火的范畴。再如人体内的五脏心肝脾肺肾彼此之间就存在相生相克的关系,其中心火会下移到小肠,促进小肠的消化液分泌,从而达到促进消化的目的。因此五行又称为五行相生。 五行的相克关系是: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相克是指一种生物抑制另一种生物生长的作用关系。
五行之间的相乘相侮关系是:相乘是指某一事物对另一事物功能抑制的程度超过了正常范围而产生的不良影响。相侮又称反侮是指原本能制约的事物,反而被其所制的现象。比如气候炎热时人们往往喜欢吃生冷之物,反之则喜喝热水。这是因为火热之性用寒凉之物可以克制之,但气候寒冷时吃寒凉之物则会损伤脾胃的功能,此时人们喜欢食用温热的食物以祛寒。这就是五行中水的相乘相侮的关系,水本能制约火,但当气温过低,人们喜欢食用温热食物之时,温热食品的过量摄入会导致人体内火过旺,从而损害人体的其他器官的正常功能,这时水反侮火,从而使体温过高而引起身体不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