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是以年吗?
不是以年为单位的,是按天干地支来计算的 十天干:甲丙戊庚壬甲,乙丁己辛癸丙; 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其中,辰、戍、丑、未四个字有阴阳属性。
古代人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时间系统——农历,月有大月小月,一年有二十四节气,一天有十二时辰,一个时辰又分三段,一段一个小时,每个时间点都是干支历的起始点。
比如子时,就是今晚十一点到第二天凌晨一点。在这个时间里,甲子乙丑为第一段,丙寅丁卯为第二段,戊辰己巳为第三段.... 然后每一时间段里再细分,子之时(二十三点至一点)分为三时段,每一段一个时辰。每段各一个时间点,以此类推。
古人根据时间划分建立了完整的星象图,并以此作为五行运算的依据。 现代科学证明,地球上空有两千多颗星星是肉眼能看见的,它们被划分为八十八个星座。而古书里的“星宿”指的就是这八十八个星座。
《礼记·月令》上有载,正月“日直寅”“月尽毕”;二月“日直卯”“月尽昴”;三月“日直辰”“月尽危”;四月“日直巳”“月尽馆”五月“日直午”“月尽张”六月“日直未"" 月尽翼"七月“日直申' 月尽胃’”八月“日直酉‘月尽柳”九月“日直戌' 月尽奎'十月“日正直亥' 月尽斗’十一月“日直子' 月尽牛'十二月“日直丑' 月尽女” 其中“日直”“月尽”就是指太阳和月亮运行到的位置。用现代科学的语言来说,是指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变化。
古人很早就发现,每年二月春分的时候,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此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北移,到了夏至,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此后太阳直射点继续北移,到了冬至,太阳光照射的点再次回到南回归线。就这样形成了春、夏、秋、冬四季。每一个季节三十天,这样每个月就有五个节气。
古人把一个节气分成三段,每段十天,这样每一天都有五等分,每一等分有一个小时,每个时间点都有一个星象图。每天天亮的时候,先看到东方的启明星,然后太阳慢慢升起,这个过程就是“旦”。 “旦”字是一个象形字,上面的日代表太阳,下面的“一”代表地平线上的影子,也就是说这个“旦”字形象表达了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的画面。
“夕”字也是如此,代表太阳落山时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