洣五行属什么?
《说文》没有关于“洣”字的解释,而《康熙字典》则注出了它的读音和字义,如下所述: 【酉集中】【水部】 洣 ·康熙笔画:8 ·部外笔画:1 ·读若弥。又米奇切。从水冀声。汨也。《史记.秦始皇本纪》:「遣蒙恬发卒五十万筑长城,东至渤海而入胡。渡河、碣石,至于辽东。」徐广曰:「音迷。」师古曰:「谓今之汨罗江也。」按水经云:湘水东分為洣,入沅;西分為瀟,入澧。以水自湘入沅澧,故云沔矣,汨兮。俗本改为汩汨之意,非是。此言秦始皇帝使蒙恬筑长城入胡,渡河及碣石至於辽东。所经由道路皆汨汨兮。此汨与蒙恬所经之路,不可分而为二耳。如徐氏之说为然,则当依师古之说,作『汨』,不作『漫』。
综合上述内容可见,“洣水”就是汨罗江的古代名称之一。由于这条江流最终流入洞庭湖,所以又称为“沅江支流”。 在《辞源》中可以看到这样两条信息: “(唐)元结有《道州刺史公孙君庙碑》”,以及“‘公井’(同‘公孙’)一作‘公明’”[6]2394。这两条信息都提到了一个人物——即唐代大文学家元结,他曾经担任道州刺史一职,并写下了著名的《公孙祠碑记》一文,其中写道: 道州城西十里许,有公孙庙,昔有公孙臣者立此庙…元和九年秋,余来守是邦……[7]50 元结的墓碑至今还保存在湖南道县境内的一座山上,当地人称其为“元结墓”或“元次山墓”。
由上可知,这个叫“公孙”的人应该就是公孙臣,他在担任道州刺史期间修建了一座祠堂纪念自己。这座祠堂很可能就处在湘江的一条支流的岸边。而在今天湖南的道县,依然保存着一座名叫“公明山”的小山峰。当地传说这是一位“神仙”的住处,而且据说在清朝中期的时候,这里还曾住过一位道观的主持。当年的这道江水应该是一处比较有名的渡口,从而吸引了不少人在这里安营扎寨。 据史料记载,当年在衡阳至郴州一带的湘江水系内,有不少这样的渡口,它们大多位于一些较为曲折的水道之中。这些水道在地图上都有相应标识,但由于年代久远且水流变化较大,如今有些标示已经不复存在了。例如湖南省衡阳市境内的湘江在古时便有过一个著名渡口叫做“石鼓湾”,这个地名在今天已经不存在了——因为现在的湘江水流量要比过去小很多,以至于这条河道发生了改变,原本属于湘江的一段河流被另外一条支流所代替了,原来的那个河口也就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