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锐属什么?
五行锐,属于金。 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尚书·洪范》);或曰:天干五方五行的代表,其数为五(《礼记·月令》)。可见“五行”的概念是不断变化的。
殷商时期,人们认为世界是由水生万物来的,所以殷商的甲骨文和金文中的“行”字,都写作“𢸉”,象形三条波浪形的河流,“行”表示行走,同时也代表旅行、行程。
周代,人们认为世界由天地水气构成,所以周的甲骨文和金文的“行”,大多像走之旁下面有一个“字”,有“字”代表“人行”,如“德行”“言行”“我行其野”等,也有少数像走路的“彳”,如“之行”。
秦代的小篆,把“彳”或“字”中间的短竖拉长,变成“丨”,并把字形上方的“丶”变成“亠”,作为文字的“高”头。
汉字的繁化倾向明显,小篆的字形已经不能满足需要了,于是汉隶变体较多,“行”字有的在“高”字头里面加一短横,作为“字”头,如“德行”“言行”;“行”字有的在上方“高”头上加两点,作为“高”字头的繁化,这种情况比较多见,如“道边”“行间”“行为”“行书”;还有一些别体,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汉唐时期的古文字学著作,对于繁简字的区别是有论述的,到宋代开始,学者们已经不讲究这些繁简字了,随意书写,导致很多字形体相近。
明代的《集韵》,试图恢复古音的规范,在标注声调时,把“行”字标注为平上去三声,而清代的《康熙字典》则明确说了“行”字只作平去两声,不上声。
现代的汉字简化后,“高”字头被简化成“高”,“字”头被简化成“子”,“亍”写成“厂”,“走之”写成“走之底”,很多人不知道这些字体的变化关系,看着字面上写的相似,但实际上是完全不同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