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理是五行吗?
首先,需要了解“数”和“理”这两个概念。在《尚书·舜典》中,“数”和“理”这样被定义的: 【数】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这是指五种基本元素(或者叫做五行)的性质。 【理】八政:一曰食,二曰货,三曰祀,四曰司空,五曰司徒,六曰司寇,七曰宾,八曰师——这指的是八大政务,或者叫做八政。
八政中的第四项叫作“司空”,第五项叫作“司徒”,这里的“司”字表示的是管理、治理的意思;而第五项中的“司”则是属于同音借字,本应作“司”。所以,“士农工商”的“士”字的本义就是“掌管”、“担任”,比如《孟子·尽心下》中有言:“士之仕也,犹农夫之耕也。” “数”和“理”在古代中国属于上层社会和底层社会的范畴。“数”代表的是上层社会的权力和地位,而“理”则代表着底层人民的衣食住行。
作为上层社会的精英们(君王、诸侯大夫、地主、儒生等)讨论的主要是关于“数”的问题,即如何在政治上分蛋糕、如何分配权利与地位,以及如何维持一个社会正常有序地运转。而广大底层人民关心的主要问题是“理”,怎么种好自己的田,怎么做好手中的活计,如何解决一日三餐的基本需求。
随着历史的演进,到了现代,“数”变成了理工科,“理”变成了文科。人们受教育的过程一般是先学习文学史、哲学史这类“理”的历史文化知识,然后才涉及数理化生的学科教育;而在就业的时候,一般也是先考虑“理”类的岗位,再考虑“数”类的岗位。大家习惯上认可了“理”要比“数”重要的观念。但是这在古代可不是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