邪五行属什么?
“五行”之说,首见于《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这里的水、火、木、金、土,就是“五行”。但此处的顺序是水火木金土,和现代科学中元素周期表的排列有很大差异,这种错误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一直就不断出现。
如《吕氏春秋·季春纪》:“凡数之起,始于一,终于九。一一者,数之始也;九九者,数之终也。故言数者有本有末……何以知九之为终?正以阴阳。何以知一之为始?正以物质。”……“故一者,数之始而象之宗也;九者,数之终而象之大成也。”(注意这里的“九”是阴极之数) 而到了唐代,李淳风等编撰的《晋书·天文志》中,五行就已经变成了水、火、木、金、土,顺序和现在一致了。
又因为五行中的每一行都含有阴阳两种属性,所以它又可以被分为五个阳五行和五个阴五行,即“阳五行”为:太阳金、太阳木、太阳水、太阳火、太阳土;“阴五行"为:太阴火、太阴土、太阴金、太阴木、太阴水。其中前三个属于阳,后两个属于阴。 那么,按照这个说法,“天体运行,周流六虚,步历五行。”(《晋书·天文志》)也就是说在天体的运行中,五行是一直处于变化之中的,它们分别对应着金、木、水、火、土,每一个都有其对应的阴阳。
而在中医理论中,五脏也被认为是具有阴阳属性的实体功能器官,心、肺、脾、肝、肾都属于阴经,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则为阳经,其中五脏六腑各自属一个五行系统,相互之间有着相生相克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