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子五行属什么?
“五行”,是在中国古老的哲学基础“阴阳五行说”,认为大自然是由金、木、水、火、土这五种最基本元素构成;自然界万物,都可以归类到这五大类的其中一类,每一类,对应一个季节,一种颜色,一组动物,一种味道等……
中医理论中,更是把人体的脏腑经络,与“五形”一一对应起来。 《黄帝内经》中说:“土居中央,奉四方,其性敦庞,其色黄,其味甜,其音宫,其形圆……”(《黄帝内经·灵枢•通天》) 《难经•五十五难》中说:“中心者,五脏之本。”
所以,中医里的“土行”,是指脾胃之气,它代表的是人体的中焦,它是营养物质的生化之源,是营养向四肢散播的通道。 如果中焦不通,营养就不能充足地分布到身体的各个部分,人就会容易疲乏和营养不良。 “五行”还对应的不仅仅是自然界的物质世界,更重要的是它们还代表了生命的能量形式——在《黄帝内经》里,是这样描述“五行”与生命的关系的——“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也就是说,在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中,“五行”并不是指具体的金木水火土五类物质,而是“木”“火”“土”“金”“水”5种不同的生命运动形式/过程。 这种生命形式的运动顺序,在西方的生物学中,同样得到了验证。 1735年,英国著名医生格雷厄姆写了一本书叫《植物形态和属性的化学原理》,书中指出,植物的生命活动过程就是化学现象,这些化学现象有“产生→作用→循环→代谢→再生→分解”等一系列的阶段,并且这些阶段是可以逆序而行的。
20世纪初,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奥托·瓦贝尔进一步指出,“新陈代谢意味着生物体在整个生命过程中不断的自我更新。”他提出的“新陈代谢”一词被广泛用于描述动植物体内一切合成与分解的过程。 后来,人们逐渐发现,这种“相生相克”的五行规律,不仅是自然界物质和生命活动的客观存在,而且是它们运行的基本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