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五行是什么?
五行的“行”字,古读作xíng。《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孔颖达正义引皇甫谧曰:“行,树木之名也。”可见古人所谓“五行”,就是指五种树木。这五种树木,就是后来的五行相配的“木、火、土、金、水”五位。 那么这五种树是什么呢?有两种说法(详见《尚书正义·序》):一种是以“树”名命名的树种,如“杉、松、柏、槐、梓”等;另一种是以“行”命名的地方的特产树。两种说法其实指的是同一类树——生长在东方、南方和西方的木本植物。其中有些是现在仍然常见的树,如松、柏、槐;还有些现在已经很难见到,或只出现在古籍中的植物,甚至只是植物的某部分,如“梓”指梓树、“橘”指橘子树、“椿”指香椿树……总之,这些树都是东方、南方或者西方的原生性植被的植物。
但古人所说的“五行”,除了包括以上五种原生性的植被以外,还包括了以下三种人工培育的树: 第一种是竹。古人把各种竹子按地域划分归入五个类别之中。这是古代最著名的“五行”——“岁星五行”说。这种以人为方式规定“五行”之内的做法,实际上破坏了“五行”作为大自然原型的纯粹性。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这种“人文化成”的思想又为后世儒家推崇的“中庸之道”提供了模型。所以这也是一种很特殊的“五行”。
第二种是柳。因为“柳”字的字形与“留”相似,在汉代就有个别例子把“柳”列入“水行”。宋代司马光编撰的《资治通鉴》,就沿袭了这一错误。现代很多教科书或者科普读物都承袭了这一错误,将“水木火土金水”解释为“水有木有火有土”等等,显然是不正确的。(参见王力主编《古代汉语》,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第三种是桑。因为古代种植和养蚕业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而黄河中下游地区属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土壤中含有大量的微量元素,因此这里生长的树往往长得“根深叶茂”,比如酸枣、桑。《论语·子罕》:“杞柳,愚谓当为桑葚。”宋儒赵彦卫认为,此处的“杞柳”就是桑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