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字几划五行?
“宽”字的笔画顺序是: 撇折、点、横、竖、横折、横、竖、提、横折钩、竖、横折、横、横;笔划数是12。 根据康熙字典,宽的部首是广(厂)部,部外笔画是9画。根据简体汉字规范程序,汉字部件拆分原则,将“广”“宽”二字进行拆分后可以得到如下结果: 广:广字头(二画)+广字旁(三画)=广字按笔画查字书写顺序应该为:先写“广字头”,再写“广字旁”。 宽:宽字头(四画)+宽字旁(五画)+竹字头(六画)-一画=宽字。 所以按照简体汉字规范书写,宽字的书写顺序应是:先写“宽字头”,再写“宽字旁”,最后写“竹字头”。
我比较好奇的是,既然“宽”的部首是“广”,为什么“广”的笔画在旧字形里是6画而不是7画呢?这个问题困扰我非常久,今天终于搞明白过来,真是如释重负啊! 我的疑问在于《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中,“广”字的注释都是“广字头的字形是'宀',拼音是guǎng”,但是笔画却是6画。而“宽”字的注释中是“宽字头的字形是'广’,读音kuān”,可是笔画却是8画。这就造成了一个问题,因为“广”的字形里有“宀”,所以“广”字就应该比“宽”字多一笔,然而事实却正好相反。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经我仔细观察,发现“广”的“宀”头上其实还藏着一个“一”,这个"一"被“宀”盖着,如果不仔细观察的话很容易忽略。而这个“一”正是导致新旧字形分歧的关键所在,也最终解释了为何“广”字明明没有“一”却仍然被认作是有“一”。
为了证明我的观点,我将“广”字拆分成“广字头”+“广字旁”,然后再分别加上声调,那么“广”字的写法就变成了: 同样的道理,我把“宽”字拆解后得到“宽字头”+“宽字旁”+“竹字头”,然后也添加上声调,“宽”变成了:
这样一对比就清楚了,“广”字少了“竹字头”,“宽”字则少了“宽字旁”。二者都少了一样东西——也就是那个被忽视的“一”。因为这个“一”是被“宀”遮住的,因此看起来就好像是没有一样。而之所以有这个“一”的人就能写“八”画,而没有这个“一”的人就只能写“七”画了——这就是“广”、“宽”二字笔画数不同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