罅五行属什么?

骆铭骆铭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缝隙”的“隙”字,是形声字;其古字形左边为“士”(或“礻”)旁,表示与祭祀有关,右部则与音律有关。这个字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但金文的形体与甲骨文已有差异,而小篆的形体则接近金文。 “隙”字的形旁“土”(或“礻”),是一个表意的偏旁,它的变化往往取决于所附的字的意义。例如:“墙”、“庙”的“土”旁,都是指土地一类的意思,而“社”、“址”、“基”的“土”旁,则是会义字,表示与土堆之类的东西有关系。 到了现代汉语中,“屋”、“墙”等字的“土”旁,都简化成了“土”,而“址”、“基”等字的“土”旁,则仍然保留了“土”作左形。

关于“屋”、“墙”等字,现代汉语字典一般注为形声字,其实这种写法并不恰当。因为作为形声字,“土”(或“礻”)只是表示发音的方法,并不是表示意义的类属。 而“址”、“基”这些带“土”的古文字形,恰恰能够很好地反映它们的本义和引申义。以“基”为例,《说文》解释为“墙下脚也”,可见“基”的字形像一座城墙,而下面有一个承重墙的基石。而这个东西正适合用于建筑房屋,因此有了“基础”的意思——也就是建房子需要垫在地下的那个部分。又由于建筑物需要打地基,由此而引申出“根本”“起点”等的含义。

褚子剑褚子剑优质答主

【问】在《说文·部》中,“罅”字是下边是“土”的形。但查《康熙字典》中的“土”部首,它却是在上面的。这是怎么回事呢?

【答】这个文字现象其实是有道理的;但是用现代汉语解释起来就比较啰嗦了(因为现代语文里很多词义都变化了)。

首先,在古代中国,造字的结构原则与今天的汉字结构是大有差异的——那时候造一个字的结构是很随意的事,只要不破坏字音就行嘛!所以你看汉字的偏旁部首经常是不符合今天的构字法的。而到了今天,由于有了更复杂的文化语境和语言学原理,人们才慢慢建立起一套更加科学的造字方法、构字规范来。

其次,古人造字的时候,把“土”放上面,是因为“土”是个象形文字,表示一块泥土块的样子。如果表示一片土地的话,当然应该把“土”放在下面啊~比如《说文·士部》里的“士”字就是这样的写法——“十”在上,“土”在下。 然而,这种造字法也导致了另一个问题:如果“土”放在上边,那么“宀”“广”之类的构件就都没有地方放了……于是古人又发明了一种变形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就是让“宀”“广”等构件的一部分变成一个小横画“一”——这样就把它们放在了上下左右各个位置去了。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