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土如何补充?
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种系统观,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元素构成的。古人依据这五种元素的存在形式和它们的特性,用来解释自然界中各种事物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从而构建了五行学说体系。 《尚书·洪范》中记载了五行的起源——金、木、水、火、土“五行为德”,是“五行之尊”。在东汉王充的《论衡》中也有记载,说五行是“元气之道”。可见,五行并不是原始中国人凭空想象的,而是他们对世界运行规律观察后得出的结论。
五行学说,在西汉时期得到了广泛的流传和应用。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朝廷设立五经博士,将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五行学说正式纳入了官方学术体系。此后,历代儒学家都对它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阐发。 在传统中医理论中,人也分阴阳五行。其中,木火土金水五脏分别对应肝胆心肺脾胃肾,而五行之间是有生克的,因此有了“肝火旺盛”“心热”等说法,而且脾为土,是阴阳五行中和中间的一个,所以有“脾虚”一说。
在中医的理论中,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五脏互为表里,又有经络外连四肢百骸。当某个脏器出现异常时,就会导致人体功能的失调,这时就要进行有针对性的调养。 中医强调“天人合一”,主张人在自然界中应顺其自然,同时,自然万物也是在不断变化的,因此人的阴阳五行也是在不断变化的。对于“阴虚”“阳虚”“气虚”“血虚”等的判断,也不能仅凭个人主观臆断,而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