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多少笔画五行?
一、五行的提出和原始含义 五行的最早记载见于《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这里将五行与人类社会的五种关系联系起来加以说明,指出这五种关系是相生相克的。 东汉大儒王充在《论衡·诘术篇》中解释五行相克的道理说:“火胜金,故熔冶销金为器;金胜火,故铸为钟鼎,刀锯削截;水胜火,故烹煮为食;火胜水,故浇灌为酒;木胜土,故筑室宅;土胜木,故填平道路。” 如果只从字面上理解这句话,那么显然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这几种物质形态了。但事实上这是很片面的,因为在古代哲学观念里,宇宙万物是由元气化生的,气是一类介于有无之间的存在体(即气不是单纯的物体也不是虚无),它具有承载和生长两个基本功能。
二、五行的衍变及现代含义 战国中期,阴阳家的代表人物苏秦提出“天有五行,水、火、木、金、土,主四季,分阴阳气。……金木水火土,各以其形,托于天地之间,各以其类,受于阴阳之理。”“仁气生于春天,夏天长的壮实,秋天的草木枯萎,冬天里的泉水冰冻。”(《战国策·齐策》) 这里的五行已被赋予明显的季节含义。
到了东汉,张陵创“五斗米教”,以治病为由传布道教,规定信道的人必须缴纳五斗米作为入道费,并每年祭祀“五行”。张陵的孙子张鲁在汉中建立政权后,沿用其祖制的“五行”,将其列入自己的官制系统之中。这样,“五行”便成了汉王朝统治者治理天下的一种制度安排。
随着“五行”政治地位的提高,它的含意也越来越丰富:春秋战国时“五行”主要是指物质(金木水火土)、季节(春秋冬夏)和方位(东南西北),到东汉末年则出现了“五行”应时的概念,即“五行”应于春季为木,夏季为火,秋季为金,冬季为水,每月初十为土。这种应时概念的提出,必然会影响到它对自然界和人文社会的影响范围,于是“五行”又有了新的划分——东方为木,南方为火,西方为金,北方为水,中央为土。
同时,“行”也有了新的含义——“行”为地理上的干流河道,“行”也指人体经络系统中的线路。这样,中医就用“五行”来命名人体的五个感官(视、听、嗅、味、触)、五脏(肝心脾肺肾)和六腑(胆胃大小肠)以及五官(眉目口鼻耳)等,用“五行”配属的关系来说明这些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可见,古人对“五行”的领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个过程反映了古人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不断归纳总结的特点。我们在学习研究五行时也要遵循这个规律,不要贪多求全,拔高要求,这样才能正确掌握五行的本来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