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品五行怎么判断?
“五行”原是古代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一个概念,后来成为中医理论的组成部分,现在又进入了风水领域。“五行”这个概念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要准确地给它下一个定义是十分困难的。 《尚书·序》云:“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周而复始,五行之中。”这是以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来界定它的含义。 但这种相生相克的关系并不是单一的,而是重叠、循环、往复的。正如古人所云:“五者在数,数之终也;五者在上,位之大也。五者变动,合以为十五,数之所终,亦为之始焉。五者更王,各有所处,阴阳消长,其义然矣。”也就是说在数之中有五个数,它们是有限的;在物之中有五种物体也是有限的;但在变化之中,五数可生成无数的变化,无穷无尽。如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这是一种相生关系的体现。但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这又是相克的表现。
在这里,相生与相克是同时存在,互相依存,不可分割的。这就是古人所说的“仁者见之为仁,智者见之为智”的原因所在了。 五行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它在生活中的广泛意义。古书云:“万物土中生,万物土中灭。”我们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的万物都是有生命周期的,都有它们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相生相克的循环过程。比如一棵树从种子萌发到幼苗需得水、木两大元素的滋养,才能成长起来;但树苗长大后必须得到阳光、空气和土壤等元素,才能结实,也就是生命力最旺盛的阶段,这时它所承载的五行元素是最多的;但当它逐渐衰老时,它所需要的水、木五行会越来越多,如果得不到补充,它就会死亡。
五行在生活中的应用是很广泛的。在古代就有春温、夏热、秋凉、冬寒及长夏(小满、大暑、立秋)属土的说法,并有“四时五脏病候图”流传至今。中医学认为,人的五脏(心、肝、脾、肺、肾)是和五行息息相关的。中医的理论中有一句话叫做“五脏之疾,穷必归肾”,就是说无论什么脏腑的病最后都要归于肾脏。这似乎有点宿命论的味道,其实这是建立在五行相生相克基础上的,是完全符合人体生理功能的。
人体的生命活动是一个不断进行物质交换和精神交流的过程。精神因素对身体健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五行中的每一行都对应着一种情绪:“喜伤心,怒伤肝,忧伤脾,思伤肺,恐伤肾。”所以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是对抗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