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五行是什么?

易永琳易永琳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易经》讲“云从龙,风从虎”,可见云与龙有关系;又讲“云腾致雨”,说明云和天气有联系。那么,白云究竟有什么意义呢?

要了解这个问题,先要看看古代的气象学是怎么回事。 汉代的《淮南子.天文训》记述了当时的气象知识:“雨曰霖铃”、“雾曰朦胧”;唐代韩鄂在《岁华纪丽·雨水》中说:“冷气积而浮云凝,天不明而阴霾;雨水节,阴气盛,阳气微,水始润木。”宋代的《梦粱录》记载了当时的风俗:“正月朔日或二日,谓之元宵节……夜则燃灯观舞。本谓元宵节,今京师以三月三日桃花浪泛于湖中者,为清明前一日。盖古人自正月十五夜节后,寒食禁火,至清明节,取榆柳之火而继续之。”

从这些记载里可以看到,古人观察气象是相当细致的,不但分清了雨滴形成的不同气候,还注意到阴晴圆缺的变化对月光的影响——月亮被乌云遮盖部分的大小,影响月影落在地上的大小。更妙的是,古人们发现,月圆月缺是有周期的,于是把这种周期叫做“望”,并把每个月的十五和十六都定义为“望”,这种算法和现代数学里的“整周期”定义是一样的。 知道了这些知识,我们再回到“白云”上。古人发现,天上的云也有“阴”“阳”之分(其实我们的肉眼能看到的任何天然物体都有阴阳之分),并且在一定的时候会出现“雨”。

他们给天上出现的云取了下面这些名字: 天上的云,除了上述六种,还有“屯云”、“雾”、“沙”等,不过它们出现的条件或者是“阴”或者不是“阳”的缘故,所以就不属于“七曜”之列了。 但不管怎么说,古人们已经发现了“阴”、“阳”两类不同的云,并且知道某些云会下雨。

如果深入追究的话,我们可以将古代所谓的“阴”“阳”云再细分成四种: 这样分类的原因是,在“春分”到“秋分”这段时间里,太阳的位置是不断变化的,它先是移动到北回归线(农历六月初三),然后逐渐向南移动,到了冬至这一天,到达南回归线,随后开始向北移动。在这期间,太阳不仅会使温度升高,还会使潮湿的空气出现饱和并形成水滴。我们发现在这个时期内,天空中的云大多是水滴构成的,它们或者聚集在一起成为雾,或者排列成各种形状,比如春分的“卯”字(阴历二月),谷雨的“萍”字(立夏之前)等等。

相反,在“秋分”到“春分”这段时间里,虽然太阳也是逐渐升高的,但空气并不容易出现饱和,因此云主要还是由干冰、水蒸气等组成的。它们或者呈卷云的形状,或者呈蓬松状,或者呈絮状。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我这里用到的“阳”和“阴”云,是在宏观上对云进行定性分析的结果,并没有考虑云的微观结构。也就是说,从化学成分上讲,云可能都是由水组成,但它表现出来的微观性质却有明显区别——“阳”云含水分较多,“阴”云含冰晶体较多。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