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天格什么书?
楼上的朋友说了很多,也引用了很多文献资料。但我觉得,要解释“五行”,必须要从《黄帝内经》开始,因为“五行”概念的提出,就是出自这部著作。 同时我认为,要阐述中医学中“五行”的概念和内涵,也必须以《黄帝内经》为依据。因为中医的其他典籍如《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等,虽然也用到了“五行”的思维,但它们的五行与《黄帝内经》的五行是有区别的——这种区别就像李唐时期的五行和宋朝的五行不同一样(详见拙作《中医基础理论》)。
先说说我的观点:《黄帝内经》中的“五色”“五味”、五音、五时、五方以及五季等等,均为“象”;而五脏、五志、五液等则属于“气”。 “气”是如何生成的呢? 《黄帝内经》中说:“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这里的“智”者,其实就是指能掌握“五行”生克的人,这种人能够根据四时气候的变化,调整自己的起居;也能根据自己的性情,调节情绪。更重要的是,他们还懂得“五行”的生克规律并善于运用这个规律来保健。
在《黄帝内经》中,“五行”是用来表达脏腑之气相互关系的一个符号系统。它的生克制化,实际上反映的是人体脏腑之气相互协调的过程。所谓“智者之养生也”,其实就是要我们学会利用“五行”这一工具去合理调摄我们的身心。 这是一种高妙的智慧,也是一种伟大的生命哲学。它指导着我们如何对待自然界的力量,如何处理自然界对我们身心影响,以及如何调整人体的机能以适应自然界的变化。而这种顺应,应该是积极主动的,而不是消极被动的。只有做到这一点,我们才能保持体内“正气”,从而避免疾病的发生。
因此我在教学生的时候说,要学会“五行”,首先就得学会它的“用”——即学会用它解决问题。如果只是背得它“形”,那它对你而言,只不过是一串毫无意义的字符罢了! 最后说说我教学的经验吧!
以前我教学生们“五行”的时候,都是让他们先背熟,然后通过问答的形式检查背诵情况。但这样的方法并不好,很多学生只是死记硬背,并没有真正理解其含义。这样学习来的知识是没有温度的,也是很难运用的。今年我开始教他们用五行的思维解读一些简单的病症,并用五行学来说说预防干预的方法。这样做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得他们掌握了基础知识,并能学以致用。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