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类的五行属什么?
五行是一个简化的模型,是用来解释事物运作机制的,不是万能的。就像物理学中的牛顿定律一样,是宏观描述的普适定律,存在局限性(比如微观量子领域)。所以,不要期待一个简单的五行就能包打天下。 五行最初是用来描述五种基本物质【金、木、水、火、土】的运动规律的。这五个字代表了五种最基本的运动状态和趋势。
后来,人们把这五种状态延伸为五行的生克制化,用来表示各种具体事物的运动状态。也就是说,用五行可以解释很多的事物。 但在所有的事物之中必然存在着一个主导的因素,这个因素就是阴阳。
阴阳是一种动态的相对性,是宇宙间的最基本规律。一切运动都可以分解成阴阳两种状态的循环往复或相辅相成。万事万物都可以用阴阳来进行概述。 用阴阳五行就可以完成对自然界和人文科学的概括。
当然,这些内容都是哲学范畴,需要多思考。
酒类的五行都具有木的特性,所以酒类在五行为木
酒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而酒文化是中国文化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酒的制造和酿造都是以谷物地水为原料,按照五行文化中“地载生成”的说明得知酒具有土的特性;酒是用自然界的微生物而酿造,而自然界的是由阴阳二气相互变化而生成的,所以在按照五行中“以阴阳而化生五行”的规律,酒类和水一样都是属于木的特性。
人类有饮酒的历史比造酒的历史更早。人类在采集食物的过程中不时发现有果子自己变成了甜味芳香的液体,人类于是就有意去寻找这种液汁。在自然界中,瓜、果、谷粒等生物体中,含有一定糖份,在其凋落于自然界之后,在一些微生物的作用下,经发酵后转化成一种能喝的芳香的、有醉人能力的液体,“酒”就是这样发现的。“味苦,(久)藏神,急,清精之液,甘酒生之。”(注:《太素》注云:五味入胃,各归所喜。酒味之至甘,脾所喜,酒入于胃,脾得其甘而缓其急,用是为佐使之味,故生之也。)《周易》坎卦中的“樽酒”及“簋二,用缶”,就是原始人采集酒类及器皿的描绘(簋、缶就是专门用来盛放酒浆的器皿)。《淮南子》记有一位善辨物之滋味者“嗜欲适足,以此为至美。其食甚薄,其酒甚薄”,这里的“薄”字,可理解成两种情况。其一是说古代之酒不如后代制作得浓;其二是说古人喝酒并不如后人那样嗜酒大喝而只是浅尝辄止,古人饮“至美”,并“适足”而止。
在中国传统的农业文化中,酒是人们喜爱的一种饮料。由于酿造工艺简单,用料资源丰富,所以在农村里,很多家都可以酿造。
五、谷、菽
谷类五种黍,菽类五种麻,是古代用来喂养六畜的饲料,也可直接或经过加工后供人食用。谷类有黍、稷、菽、麦、稻五种。《谷物解》:“黍粘性也,稷散性也,菽糜性也,麦坚性也,稻糯性也。”菽类有小豆、赤豆、大豆、绿豆、麻菽五种。五谷中稻性温而为糯,黍性凉而为粘,麦性凉为靡,菽性平而为散,稷性热而为散。五谷有养形体、充实肌肉、和悦面色的功效,“五谷为养”,即是如此。稻、黍、稷等是五谷的代表,它们是人们每天食用的,与人们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