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的民属于什么?
金,木,水,火,土是五行在自然界的代表物。 金——西方; 木——东方; 水——北方; 火——南方; 土——中央。 中国古代把太阳由东向西的运行道路称为“经”,把月亮由东向西的运行道路称为“纬”,二者相交于天上的某一具体位置(即“经”“纬”交点),这一交点以子午线为标,划分出东西两个半球。每个半球设一个“子午流注”的起始点,分别用天干和地支来命名,形成“甲子”、“乙丑”等称谓。 从甲日开始,到癸日为止,一周又周,循环不已。当某一经或某一纬运行到了终点,则另一经另一纬的开始处又正好到达起点,整个天象又呈现出了新的景象。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子午流注”变化。
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转着,同时又一天天地围绕太阳公转,在一天中不同的时辰,以及一年中的不同季节,我们所看到的天空的“经”“纬”位置都在不断变化。这种变化是渐变的,是有规律的。 但是,在特定的条件下,这种规律会被破坏而形成突发性改变,使某一日某一时出现“经”“纬”颠倒的现象。于是,古人在正常的情况之外又看到了不正常的现象,如日落月升的倒置,春秋冬夏的反位等等。这种现象被后人称做“天地倒置”或“日月颠倒”。 在这样的时刻,五行之间的生克关系出现了异常情况。正常情况下,相生的人多了,所以克的力量减少了,反之亦然。在这种天地倒置的时刻,本来应该受到克制的属性反而得到增强,而被克制的属性却受到了削弱。在这一瞬间,原五行系统受到了挑战,一种新五行的组合诞生了。
《黄帝内经》通过观察探索发现了这些瞬息万变的规律并把它概括成一句话: “天覆地载,万物方生。” 所谓的“方生”就是刚刚诞生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在天之上有太阳,有星辰,有空气,还有水气;在地之下有土地,有树木,有花草,也有昆虫和鱼类。一切生命都是在这“天覆地载”之间慢慢成长起来的。 《黄帝内经》提出了一个“方生”的名词来描述这个刚生的、充满活力的时空状态,并把这个概念引入医学领域,用来解释人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