跪字五行是什么?
《说文》曰,“跪,跽也”。 可见,跪与跽( jì)本为同义词。甲骨文字形如下: 上象人膝形,中象人正面,下象人所据之座。金文中坐、跪之字形变化较大,如: 小篆则作: 《汉书·王嘉传》:“王嘉,字子元,蜀郡成都人也……嘉为人敦厚谨慎,外示严正,每进见,辄免冠磕头,及退,必面壁,手自操持,行立常端正,有若神明。”
由上可见,在古代,“跪”与“坐”是有严格区分的——只有臣子拜见君主时,才跪;而君临天下、居高临下的皇帝,是不能随便下跪的,否则就是“僭礼”,就要受到惩治了。
于是,古人造字时把“跪”和“坐”区分开来,但并没有给它们赋予特定的含义。直到有了“揖让”一词,这两个字的意义才开始有了细微区别——“揖让”主要发生在臣子与君主之间,所以“揖”往往用“执手”或“拱手”表示(参见本文第四题);由于“揖”只是拱手致意,表示尊敬却不至于屈膝,因此只能表达比“跪”更低一等的敬意。
相反,“让”是古代宾主之间表达尊敬的一种仪式,它要求客人向主人鞠躬并下跪,所以“让”字从“弓”,与“揖”不同的是,它的“首”字是“人”而不是“止”。 东汉许慎在《说文》里解释“让”的时候就说:“古者士相见之道,下车揖(音xī)让。”“揖让”连称,即指宾主相见之际,互相施礼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双方按照长幼尊卑的不同,通过不同的礼节表达内心的敬意。这些细致的规定,详见《周礼》。
除了“揖让”之外,还有“长揖”和“拱手”,这二者与“揖”相比,都是未及鞠躬,仅至腰际,以示敬意。 到了宋代,士大夫们地位提高了,皇帝们也懒得去理这些琐碎的细节了,于是,“揖让”才变成了一种泛指客套行为的专用词。这时候,“跪”的意思就固定下来,特指下级对上级的敬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