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分析自己的五行?
首先,我们要知道,在中国传统命理学中讲“五行”指的并不是西方科学中所讲的“五大元素”金、木、水、火、土;而是指五种状态: 这就是中国五行学说的来源,也是中医理论中“五行”的来源。 中医理论中的“五行”与古印度医学传入中国的“五脏”学说以及道家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道家的观念中,世界是由阴阳二气运动的产物——因此中医的理论中常有“阳气盛则百病消”的说法。而阴阳二气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太阳行天之道,始于寅,终于申,左环右绕,周而复始。”“太阴行地之道,始于子,终于午,上下纵横,左右交替。”——《黄帝内经·五常政大论》 所以古人根据阴阳五行的规律给四季万物都起了名字并且冠之以属性: 春属木,夏属火,秋属金,冬属水,四季末月属于土。 这是古人的观察结果,与现在的天文地理都有差别。
以季节划分五行其实是很简单的事情,但是为什么中医要强调“上盛下虚”或者“阳虚”呢? 在我的理解中,这是因为人体的结构与其运行的机制很像一座桥:人的上半身是阳性的,下半身是阴性的。
如果这个人上半身阳气很足,性格刚烈,那么他下半身就应该阴气充足,性格温婉。反之亦然。 如果一个人的阴阳很协调,那么他的生活肯定非常幸福。但是如果阴阳出现了偏差: 上热下寒的人容易烦躁、失眠; 上冷下热的人容易抑郁、焦虑; 以上实下虚的人易累、没劲儿…… 根据古书中的描述,这些病态都可以归结为“阴阳离决,精气乃绝——阴虚则热,阳虚则寒”的结果。所以中医常常说“治未病”,这个“治”其实就是调节阴阳平衡,让阳常于阴,像水的水流一样,自然稳定而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