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的五行是什么?
“五运”中,木、火、土、金、水各自有着其特殊的含义—— 木主生发,火主宣发,土主长养,金主收敛,水主肃降。 在生理上则分别对应了人体的五脏—肝、心、脾(胃)、肺、肾;并在此基础上与六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相联系。 在中药的药性中,则有升、浮、温、散、泄、凉、润、泻等特性。而“升降浮沉”就是指药物具有以上五种属性的偏性,也即药物的归经。
药物还有四气、五味、归经以及毒性等方面的属性,这些属性的形成与五行之间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五味: “辛、甘、酸、苦、咸”五味,除了咸味之外,其余的四种味道都可以归类到木、火、土、金、水中。 《素问·宣明五气篇》中说:“五味入胃,各归所喜。” 也就是说,不同味道的药物进入人体之后,最终会散布到不同的脏器之中。
其中苦味归心,酸味归肝,辛味归肺,甘味归脾胃,咸味归肾。至于那淡味,《黄帝内经》中没有提及它的归属,但从五行相生相克的道理来说,它应该归属于土。 所以说,从五味的角度来看,人体其实是可以分成五脏的,而且五脏六腑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
比如说: 心火生脾气,肝火侵脾土,肺气盛心气,肾气包肺金……如此等等,这在中医里叫做“子病犯母”或“耗损母气”。反之则是“滋益母气”和“母病累子”或者“子病治母”。
五行学说的“五脏”概念与现代医学的解剖学上的“五脏”是有异同之别的。 中医理论中的“五脏”不仅是解剖学的脏器,而且还是系统的功能单位。它们既是功能的主体,又是物质的基础。
另外,经络系统也是在五行学说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整体观念的体现。 最后要说的是,药物归经是通过对穴位的刺激来实现的,而刺激穴位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用补法来针刺,这恰恰又与“辛甘发散为阳”的理论相一致。
按照五行的属性,将药物作用性质概括为木、火、土、金、水五个方面,称作五性,又称为五味。五性的内容,如:酸味、甘味、苦味、辛味、咸味。五性的理论,源于《内经》。“五味各走其所喜:咸先入肾,甘先入脾,酸先入肝,辛先入肺,苦先入心……此五味所奉生也。”(《素问·五运行大论》)这是一段系统而重要的医药文献,阐明了中药味能入脏的机制。
药物五性,是根据人体脏腑生理功能和脏腑间的相互关系而来。《内经》说:“心为牡脏,小肠为牝,牡伏于内……其味苦,其类火。心为之脏”,“肝为牡脏,胆为之囊,……其味酸,其类木……肝为之脏”,“脾为牡脏,胃为牝,牡伏在内……其味甘,其类土……脾为之脏”,“肺为牡脏,大肠为牝,牡伏在内……其味辛,其类金……肺为之脏”,“肾为牡脏,三焦为牝,牡伏在内……其味咸,其类水……肾为之脏”(《素问·金匮真言论》)。
根据《内经》理论,药物的酸、苦、甘、辛、咸五味,入于肝、心、脾、肺、肾五脏,这种归属原理是:
咸味之药,其性沉降,是为阴味,阴味内入于肾。《内经》说:“肾之合膀胱也……其味咸。”(《素问·至真要大论》)咸味有引药下行或入于下焦的作用。“在藏为肾,在窍为耳及二阴,在志(情志)为恐,在体为骨……”(《素问·宣明五气论》)咸味有入骨的作用。肾脏开窍于耳及前后二阴,又有骨做了它的附属部分。主治耳聋、瘫痪、尿血、阴疮等下焦病症,兼见头晕、遗精等病证,用补肾的咸味之品,如熟地、龟板、鳖甲、牛膝等,取下入和下行之性。咸味还有软坚作用,治瘰疬、痰核、癓瘕痞块等顽固性疾病,用牡蛎、鳖甲、海蜇、玄参等药,也是取咸味软坚消散的作用。
酸味之药,其性收敛,是为阴味,阴味内入于肝。《内经》说:“肝之合……也在爪,其味酸。”(《素问·至真要大论》)肝开窍于目,其华在爪,在体合筋……(《素问·宣明五气论》)酸味(入肝)有以下的效能:1.敛汗:如“病人必数数自汗出……治宜酸以收之。”(《素问·调经论》)用芍药、五味子等。2.疏肝:如治疗“胁痛”(多属肝胆病),用“以酸养之”(《素问·脏气法时论》),五灵脂120克,延胡索120克,研末,蒸饼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丸,白滚汤下。3.坚筋:治疗筋挛(肝不荣筋),用五加皮、木瓜、芍药等。4.杀虫:肝经寄生虫病,用乌梅、使君子等药。
甘味之药,其性平和,是为中味,中味内入于脾(中焦)。《内经》说:“脾之合在肉……其味甘。”(《素问·至真要大论》)“在藏为脾,在窍于口……在体为肉。”(《素问·宣明五气论》)甘味(入脾)有以下的效能:1.健脾:治脾胃虚弱,如人参、黄耆、白术、甘草等。2.补中:治脾胃虚证,如“安胃气”(《素问·五常政大论》)、胃痛、腹胀,及“调中”(《素问·五常政大论》)、呕哕、吐泻,用厚朴、干姜、炙甘草、饴糖、蜂蜜等。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