昳属于五行属什么?
“昳”字,念dié(读第三声)。 《说文》里面对这个字的解释是“日光盛明”的意思,段玉裁注云:“此会意。从日,从大。大,凡节之辞。” 意思是说,“昳”就是阳光正热、光明灿烂的意思。
“昳”字本义当与太阳有关。《集韵》里收录了一个读音yi的“昳”字,注云:“日出而盛明也。”这里面的“出”指太阳升起,显然也是与早晨相关。不过《集韵》里另外一个读音xií的“昳”字,注云: “昼之半也。” 这个“昼之半也”的“昳”字,跟《玉篇》里的解释是一样的:“晡后日中天。”可见在唐朝的时候,人们把下午的日中时刻称为“昳”。
“晡后日中天”这句话里面有两个时间概念,一个是“晡后”,另一个是“日中”;这两个词在现代汉语里都有对应的词语:“午后”和“中午”。其实“晡后”就是“午后”。《礼记·曾子问》里有这样一段话:“问曰:‘暮食何谓?’曰:‘谓晡食也。’”郑玄注解说:“朝食谓之朝,亦谓之于隅;夫昼食谓之午,夜食谓之夕。”这段文字告诉我们,上古时期,人们把一天分为六个时间段,每个时间段分别有一个称呼:“朝”“隅”“昼”“莫”(暮)、“昏”、“夕”。
其中“朝食”和“昼食”很好理解。“辰”“巳”属于“昼”的阶段,而“申”“酉”属于“莫”(暮)的阶段;“亥”“子”属于“夕”的阶段。那么“晡”不就是“申”吗?因此“晡后”其实就是“申"后。“酉”时以后,那就是“戌”了,《集韵》里收了一个读音xu的“昳”字,注云:“‘酉’之后曰‘昳'。” 这样“禺后日中天”变成了“申”和“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