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属于五行属什么?

宦昱豪宦昱豪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易》中说“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 “太极”就是宇宙间万事万物最本初的物质形态和功能状态,《太玄经》中解释它为“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太极。”也就是说太极就是天地未开,阴阳未分,混沌一片的事物状态。那么它的五行属性当然就是可上溯到最原始的“土”。

至于“两仪”和“四象”则指的是阴阳二气和阴阳四象,它们分别是由太极分出来的,《系辞传》中讲“两仪,阴阳也;四象,阴阳交错而成。”“两仪”在生活中的象征就是乾坤两卦,它们是《周易》六十四卦中的第一卦,乾坤代表了天地,所以又称为“天地卦”。而“四象”则是由乾、坤两卦中各取一爻而得出的四个符号: 这就是古人描绘的八卦图,这八个符号分别代表天、地、水、火、山(高)、泽(低)、风、雷,对应着“两仪”与“四象”。

接下来要说的“五行”则是指金、木、水、火、土,它们是古代中国人根据日常生产生活经验而归纳出的五种元素,并以此作为世间万物的基本构成。《尚书·洪范》中有云:“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五行和四象有什么关系呢?这里的金、木、水、火、土和前述的八经卦中的八个符号一一相对应,也就是 金:乾兑 木:震巽 水:坎 火:离 土:坤艮 如果把八卦图中每个卦中的阴爻阳爻都视为一条线段的话,每条线分别对应上述五行中的一行,而每行的三个符号组成的图形正好是一个上下倒置的三角形,这种三角形在古代被称之为“三角巽” 古人根据生活经验和直觉认为世界由这五个元素组成,并且经常以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来解释社会现象和自然规律。

那现在问题来了,什么是五行相克?谁克谁啊? 这个问题问得很及时,因为古人在阐述五行相克的顺序时语焉不详,后人也就不明所以了。其实这一顺序是有实物依据的,那就是古人发现和研究的五种矿物质: 金:黄金 银:白银 铜:青铜锌铁合金 火:赤铜硫黄合一 土:硅酸盐类矿物 这里要特别提到火和土这两行,古人在总结大自然现象时,发现天上出现彩虹往往是先见“虹”再下雨,于是他们以为雨水是从云中降下的液体,而云又是火形成的,故而将“雨”归入“火”字加以表示。至于“土”更是好说,我们身边的泥土本来就是固体的,用肉眼就能识别。

栾锦超栾锦超优质答主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金、木、水、火、土,被认为是世界上的五种基本物质,称为五行。它们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制化平衡的关系,构成了宇宙整体的和谐与运动。

人们由此引申、假设,在人体内也存在着五种(气或物质),它们就是与自然界相呼应的五脏(心、肝、脾、肺、肾)。这五脏又分别具有一个如同五行性质的特性,五行与五脏之间由此建立起一种拟态关系。

“心”,是主宰生命活动的最高指挥机关。它在液为汗,与小肠相表里。

“肝”具有调畅气机、疏泄情志的功能。在液为泪,与胆相表里。

“脾”则有运化和统摄血液的功能。在液为口涎,与胃相表里。

“肺”有呼吸、输布精微的作用。在液为涕,与大肠相表里。

“肾”能藏精,是主管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器官。在液为唾,与膀胱相表里。

在此基础上,把人体的其他组织器官与五脏一一结合起来,按照中医同气相求的原则,把具有同类共有特性的事物分别归属于五脏,从而建立起一个以五脏为中心的生理系统,并把人体的组织器官归纳为五类,称为“五体”。

“体”,就是人的形体、体质,中医常将这个概念引申为“生理功能”或“病理变化”。这种归属于五脏的五体(包括生理、病理),在功能上存在着互相影响、协调平衡而又相互制约的关系。

在上述两块理论基石上,又把与五脏相应五种性格、脾气等人类的精神意志活动归属于五体,称为“五志”。

五志,就是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五个方面,在一定的精神刺激下,通过五脏“心神”的联想和分析、综合能力,反映在意志上而出现的五个情志变化,它们分别是”喜、怒、思、忧、恐”。

“喜”字,就是高兴、喜悦、欢乐。喜为“心”志。

“怒”字,就是发脾气、烦闷不乐。怒为“肝”志。

“思”字,就是多虑、思谋、头脑紧张。思为“脾”志。

“忧”字,就是忧愁、伤心过度、闷闷不乐。忧为“肺”志。

“恐”字,就是恐惧、惊吓、紧张。恐为“肾”志。

喜、怒、思、忧、恐,合称为“五志”。五志的生理变化,是指这五种精神活动保持协调平衡的运动变化关系。如果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超过了人体的生理活动范围,使人体的气血运行失去平衡,导致病情恶化,成为外为致病因素,则为“七情内伤”,对身体健康和长寿极为有害。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