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字是什么五行?
尔是左右结构,左为“阝”,右为“耳”。 “阝”的异体字为“邑”。古文字中,“阝”、“邑”与“耳”字形相近,常互相假借。《康熙字典》中,“阝”下注引《说文解字》,“邑,国也;从宀从乙,象建筑物形。”“耳”下注引《说文解字·耳部》,“耳,赘也;象形。”
可见,“邑”和“耳”都有“国”的意思,并都有实意(即“邑”的本义)。但二者所表示的意义范围不同——“邑”用来表示一般的封地、领地,而“耳”则仅指附在头部周围的小块区域,相当于现在所说的“鬓发”、“耳朵”。 由于古文中的“耳”字多借作“珥”。关于“耳”字的五行归属问题,古代文献中说法不一。
如《礼记·月令》中说“仲夏之月……听力顺气”,这里的“耳”属木。《楚辞·离骚》中有“望美人兮未来,临风怳兮浩歌”——其中的“耳”属火。东汉王逸注《离骚》时认为“耳”属金——因为“金,凉也,应在秋时也。”而晋代皇甫谧著《针灸甲乙经·九针十二原论》中提到“肺手太阴之脉……其直者,从胸走手……其支者,从胃别出,络肩髃。支者复从小肠出于耳后入耳中……”此处“耳”属土。
现代著名学者梁启超在《中国哲学史大纲》中对五行学说做了非常详细的考证,他认为“耳”属水,因为“北方黑色,入通于肾,故色黑。而五行之中惟水居北方,故以水喻肾。水之性状,不滞不通。善流能方曰‘智’,谓脑质也。能容能受曰‘慧’,谓脑髓也。能圆能曲曰‘明’,谓眼珠也。能高能见曰‘亮’,谓眼角膜也,能低能暗曰‘昧’,谓眼肌也。能滑能涩曰‘畅’,谓眼球也。能开能合曰‘光’,谓眼眶也。能收能放曰‘聪’,谓耳窍也。能收能纳曰‘慧’。……此五者,皆耳目聪明睿智之征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