瑗五行什么意思?

强真蕴强真蕴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瑗”字是一个形声字,最早见于《说文》小篆文。本义指一种形状像璧的玉器;引申义有璧、玉、美玉的意思。又转指像璧的形状和刀片一样锋利的工具——镰刀。还转指用镰刀收割禾谷——刈获。再引申特指割下的禾穗。 清代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解释道:“瑗,璧之大而孔径较小者。”清人朱骏声在《说文通训定声》中说:“瑗,圆璧也……从王,爰声。”现代学者张廷枢在《汉字分类字典》一书中也指出:“瑗,形如璧,中小型。”可见“瑗”字的本义就是像璧的圆形玉器。

不过,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瑗”字是简化字,其字形是由“王”“袁(音yuán)”两字合并而来。这样,这个简化字就有了“圭”“元”“大”等字的含义。其中“元”的意味更为突出。元,最初的字形是从“二”从“贝”——“二”表示数量“一”,“贝”表示与财富有关,合起来的意思是“开始有了财富”,“元”的第一个意思就是“第一”,引申指事物的开始或事情的原委。由“元”的字有很多,像“源”“原”“源”“圆”“媛”“辕”“员”“缘”等等。

把“瑗”写成“元”字,就表明了它由“元”字“借代”来的意思“璧”。现在“瑷”字除了表示“美玉”之意外,还多了一种“璧”的含义。这就是今天“瑷”字的多重含义的来源。 2013年4月,国家文物局公布了一份考古发掘成果,称山西襄汾县出土了北周(公元557—848年)壁画墓,该壁画墓的墓室西北角绘有“伎乐图”,图中“伎人”手执乐器翩翩起舞,表情姿态栩栩如生,极为珍贵,但最引人注目的是,这些“伎人”皆身着“褙子”,这种服饰形象与同时期的中原地区女性服饰明显不同,因而引起社会上的广泛关注。 研究者认为,这幅画中的“褙子”实际上就是“比甲”,又称“背心”。之所以叫“比甲”,是因为穿上这种衣服后,身体内外都被遮蔽起来。这实际上是一种军事化着装,因为它便于士兵在执行任务时穿戴,因为不需要脱衣裳就能直接钻进去。

据称,这种“比甲”在明代军中十分流行。那么这里就要提到另一个字——“黻”——它和小篆文的“衤”很像。 清人段玉裁的解释颇费笔墨,他说:“今以黑缯为之,故谓之黻。然惟士服之,仕服曰黻甚明。此非士服而曰黻者,古者士之祭祀、朝觐、朔望朝会,皆服的黻衣焉。”(见《说文解字注》) 什么是“祀服”“朝服”“朝冠”呢?段玉裁引用郑玄的说法予以解释,意思是说祭祀时的衣帽叫“祀服”,上朝时的衣帽叫“朝服”,戴的帽子叫“朝冠”。他还进一步解释说:“今文‘礻’字皆作‘衤’。”“故许君因以为衤。”

其实,这里的“衤”就是“礻”,是“饰”的古字。段玉裁自己已经解释了“衤”就是“礻”,只不过为了让“礻”字符合今文,故意说是“俗字”而已。 不过,我们现在使用的许多字形却是沿用古字。例如,我们写“庙”字的时候,就采用了“宀”下边一个“示”——即“礻”。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因为这个字现在常用,并且意思也是表示神灵居住的房屋,因此很难跟另外一个字区分开来——“基”。“基本”的“基”,“基情”的“基”,还有“地基”的“基”,都从“基”——“示”。如果不知道他的本义,很容易弄错。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