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五行治病用药?
首先,中医理论中并没有五行这个学说。 其次,中西医都是从西方传入中国的,所以“用西方的理论治病”这种提法本身就有问题。 最后,西医的治疗手段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其他治疗(如心理治疗);而中药是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两者分属不同的学科,研究方法也迥异。因此讨论“用五行治病用药”的问题没有意义。
如果一定要谈这个问题,可以把视野放宽一些,谈谈中医的“辨证施治”——这一直都被认为是中医最重要的诊疗特点之一。 所谓“证”,可以理解为症状群——就是一组表现类似的症状。比如胃火炽盛,会有口苦口干口臭大便干结等症状;脾阳虚亏则有食少腹胀腹泻等症状。每一个“证”都有其相应的症状群。
所谓“施治”,就是医生根据患者的“证”来选择药物,或给予其他治疗手段。那中医开出的方子是不是可以根据“五行的生克乘侮”来解释呢?比如说,患者有口苦口干等症,可以认为是火旺,火旺则伤阴,故选用知母、栀子清热泻火;因“苦燥辛散,劳劳耗津”,故辅以麦冬、生熟地等养阴之品。如此方是否可称为“君臣佐使”,药物组合是否有依据呢? 当然是有依据的!上面这些药物组合在一起,正是对脾土有补益作用的四君子汤。四味药的药性在此方的具体运用中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正体现了中草药“君臣佐使”的组合形式。
然而问题是,很多方剂都不是由单味中药组成的——如何解释这些中药之间的相互关系?难道这是又回到了“八纲辨证”“六经辨证”之类的模式吗? 其实也不尽然。中医讲的“证”虽然是症状群,但它与西医所说的“症”有着根本的区别——“证”是机体在疾病情况下的一种反应状态,它是可以影响机体的脏腑功能和生化过程的;而“症”往往是局部的病变,多为继发性改变。正因为中医的“证”具有整体性和调节性,故而可以通过调整脏腑功能,使病体复归阴阳平衡的健康状态。而许多西医所谓的“症”,往往很难从根本上得到纠正。
所以说,运用中医的“辨证施治”原则,确实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执简御繁”的错误;但它不能像算术一样给以数值计算,也无法像数学函数一样给以公式推算。它需要医生大量阅读经典、体会师承,更需要患者信任医者而积极配合——这才是中医最宝贵的经验传承之处!
中医是我国一个独有的诊疗体系,中医中常把人体对应于自然界的五行,用五行来解释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那么在五行学说的指导下中医又是如何治疗疾病、用药的呢?
五行学说以五行的特性对宇宙间的各种事物进行归类,以五行间的生克规律来阐释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论证疾病的传变以及病情的轻重,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医的五行学说将人体的五脏(肝、心、脾、肺、肾)和自然界的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生成了对应的联系,五脏的生理功能与自然界的木、火、土、金、水的特性相类比,用五种物质之间生克关系来解释和研究人体的生理病理,把人体看成是一个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通过经络分系统将人体的四肢百骸、五体、五官、九窍联结成一个内外协调统一的整体。
在生理上,肝属木,功能疏泄,主动,调畅人体气机,并条达情志,且喜为害、怒为用;心属火,功能主血脉,温煦全身,神明化裁,火热为用,温热则喜;脾属土,功能运化饮食,升清降浊,培土生金,化生气血,受纳五脏六腑百骸之清气而输送周身,喜湿恶燥;肺属金,主一身之气,调畅全身之气机,辅助心主血脉,分布津液,调畅情志,宜清爽,喜湿润;肾属水,主藏精,生长发育、生殖繁衍、骨骼生成依靠肾精的濡养,为全身水液代谢的调控之脏,宜寒凉,喜润恶燥。
在病理上,行学说将五脏之间的生理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概括五脏的五行生克乘侮规律。一是相生关系传变,相生关系传变包括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两方面。二是相克关系传变,相克关系传变包括相乘和相侮两方面。乘袭着五行学说的认识规律,中医治疗疾病的思路是根据症状分析判断脏腑气血阴阳的偏盛偏衰,再据五行的生克制化规律制定治疗法则。由于五行理论的提出早于脏腑理论,所以将五行理论应用于脏腑就形成了五脏病变的传变规律和五脏病变的治疗规律。
中医将五行的特性归纳于人体,也相应地将木、火、土、金、水等五气纳入医学范畴,用之治病制药。五气也称五方之气,即为自然界的木、火、土、金、水构成的五方之气。在医学上五气既是一般治病因素,又是制药和制药指导原则。五气直接作用于人体可以致病,也可以治疗疾病。如果五气出入失常就可能导致疾病出现。《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就指出,“从……者化,逆……者败;不审五气,不辨五味,欲以长生,呼可得也”。意思是说,五气出入如果符合正常的规律,人体的生理功能便和谐正常而免于发病;如果五气出入违逆了这个规律,人体的生理功能失去协调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如果不懂五气与五脏的关系,不会辨别五味等药物的偏性,尽管想长生,也不可能达到目的。
在治疗上,五气各有特性,只要掌握其特点,利用其特性就可以达到治病的目的。《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就提出,“司气者治”。其意是说,五气主司五脏的生理活动,掌握五气的特点就可以主司、调理五脏的病变,治疗疾病。利用五气制药、用药,就必须了解五气的五方之位,五方之位指木居东方,火居南方,土居中央,金居西方,水居北方。